第十四章大跃进(九)
那年月上级只要发一声号令下面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就在陈请水说话的第三天,上级发来了正式通知,要求各生产大队立刻着手组织社员大搬家。很快各村的老百姓就像逃难一般,年轻人背上铺盖,老年人挎上包袱,妇女们领上孩子各自奔向早就安排好的住宿的院落。
陈清水家更得响应政府的号召。妻子是妇女主任,自然要带头。董晓丽卷好铺盖和年轻的媳妇姑娘们住在一起,母亲李昌云由于岁数大点便加入到老人的行列,也带着小孙女星星和大孙子皮皮果住进陈姓地主家的大院里。
由于当时条件很艰苦,这些大搬家的村民的住宿情况很差劲。先说董晓丽她们,三十多口人就挤在三间草坯房子里,所有人都睡在地铺上。那地铺也是临时用几根树桩挡在外面然后在地面上铺上一层麦秸就是床铺。再看人们身上盖的被子,更是五花八门,被面有印花布的,有蚊帐布的,也有少量洋布的。更有甚者,还有几个妇女连棉被都没有,身上只盖着一两件破了不少洞的旧棉袄。
再去看看老人们的铺盖,那情景更惨。他们身子底下只铺着厚厚一层麦秸,麦秸上没有席子,也没有蒲苫。他们身上盖的无非是破棉被或者旧棉袄,还有老人连破棉被旧棉袄也没有,身上只盖着一堆发黑的棉花套子或草苫子。
政府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农民集中住宿,吃大锅饭,初衷是好的,是政府感觉农村发展太慢,地里生产粮食太少不能很好促进社会的发展,故此想尽办法加快农业发展,这些农民是充分理解的,也都积极响应。不过这些举措是否有效,是否合乎民情却没人说得清,毕竟政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家刚刚建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是对是错只能交给实践来做证明。
由于各个层次的劳动力进行军事化管理,公社很方便进行统一调遣使用,尤其是各村青壮年组成的突击队更成了人民公社搞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哪里河道需要治理,哪里的土地需要深翻,哪个村庄的土岗需要搬迁,人民公社一声令下全社各个村庄的突击队一起出动,问题迎刃而解。人心齐泰山移,一个村庄解决不了的难题放在公社面前根本不算事,很容易解决。
这不,泗河下游的几个村庄样板田需要深翻,需要投入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临泗人民公社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党政会议,研究如何调动全社男女突击队参加大会战,力争封冻前把两千亩稻地翻完并播种上冬小麦。
泉洼大队在公社党委召开会议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通知,通知要求大队迅速派遣男女两支突击队参加会战,人数不能少于五十人,突击队必须由村领导带队,男女领队至少各一人,董晓丽得知信息后第一个报名带队。
此时董晓丽有个小女儿正在哺乳期,不能放给婆婆照顾,董晓丽必须亲自把孩子带在身边,这对董晓丽是个考验。再加这次是外出帮忙,又不能天天回家,晚上要在当地住宿,并且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回来的,娘俩肯定会吃不少苦。婆婆李昌云有些于心不忍,劝儿媳说:“晓丽,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别人带队吧。你身上背着孩子,多有不便,孩子还小,在荒郊野外风吹日晒孩子受不了。你跟支书说一说,换别人去吧。”
董晓丽说:“这哪能行呀?带女队是我的分内工作,不能因苦就打退堂鼓。再说了,带孩子的妇女不光我一个人,还有好几个人呢,咱不能搞特殊。人家能去我也能去,人家不怕孩子吃苦我们更不能怕。咱家是干部家庭必须带个好头,这样做社员们才能信服咱。”
“也是,你就去吧。可你在外千万要注意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不能出现差错。我岁数大了,如果再小十岁年纪我就替你去,让你在家照顾孩子。”李昌云说。
“没事的,妈!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待会儿我就要走了,我不在家,你也注意照顾好你和两个孩子。”
李昌云听后点点头。
董晓丽说完便拿上铁锨,背上孩子和铺盖便走出家门。
董晓丽她们此次出工是不需要带饭的,突击队给哪个村帮忙哪个村管吃,并提供地方休息,工分由自己大队发放。
说起这次帮忙翻地,那可是费了很大力气的。公社要求所有土地都要翻两锨深,上皮土放到下层,下皮土放到表面,打乱土壤结构,说是这样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小麦可获高产,争取亩产放卫星。公社还鼓励说,此次会战,如果哪个村干得好就把模范突击队的红旗插到哪个村的田间地头上,还有可能奖励工分儿。因此各村突击队展开了竞赛,争先恐后比谁干得快,比谁干得好,整个田野上一片热火朝天。尽管季节已是深秋,气温降至四五度,人们头上还是雾气腾腾、热气缭绕。
人们正干得起劲,地头上突然传来孩子的哭声。董晓丽听到后赶紧放下手中的剜锨招呼其他几位妈妈一起来到地头哄孩子吃奶。不一会儿孩子们吃饱了奶,妈妈们便把他们一个个卧好,董晓丽接着找来一些干草挡在几个孩子身旁,然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今天董晓丽虽然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可她干起活来丝毫不逊色于年轻姑娘,每一种农活她干得都是又快又好,尤其这次参加会战她更是一马当先,活干得不只是速度快,质量也高,翻起来的土块码放地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不管是谁看见了都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一番。
时间刚到中午,也就是董晓丽卧下孩子不到一个小时,地头上的孩子又突然哭了起来,尤其董晓丽的女儿哭得更响,听声音好像不是饥饿。几位妈妈听到哭声又来到地头开始哄孩子,不多会儿孩子们都安静下来,可董晓丽女儿一直不乖,还在一边吃奶一边抽泣,任凭董晓丽怎么哄劝,小女儿就是不停哭泣。董晓丽无奈只得强行把女儿卧下。可这一卧不要紧女儿哭得更厉害。董晓丽没办法,只好收拾背带把女儿背在身上,一直到坚持到下午收工。
就这样董晓丽一直背着女儿坚持干了三天,到了第四天夜里孩子开始哭闹不止,不管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董晓丽摸摸孩子的额头,发现孩子正在发高烧。宿舍的妈妈们知道情况后都围拢过来看望董晓丽女儿。人们七嘴八舌乱出注意。有人说给孩子多喝水等到天明马上去卫生院,越拖病越重;有人说不如赶快回家,把孩子放到家里,不要再带孩子回来了,孩子身体娇弱经不起风吹日晒,还有人说也许孩子在野外吓着了,去神堂看一看也许就好。不管怎么着,都必须回家。
董晓丽对人们说:“回家不行,你们都在这里,我哪能撂下你们自个回家呢?这不合适。再说了,小孩子发烧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多灌点水过一夜就好了。”
“或许吧!”人们说,“希望过一夜孩子能好。”
就这样董晓丽守着孩子一夜没有合眼,小女儿也一夜高烧没退,这下可急坏了董晓丽,第二天天刚笼明董晓丽便起床了,她向姐们们简单做了一番交代然后抱起女儿匆匆赶往公社卫生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