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地图》(P23-P36)
文章编号:20221004——53
作者信息:222943号吴雪燕
字数()
正文
以往阅读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时候读,都没有一定的规律,也从未考认真虑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阅读结构,丰富自己的阅读类目。读《教师阅读地图》才知道原来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这三大类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别,且有一个大致比例。书中举例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所应涉略的知识领域,那么多面,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上不好古诗,总会觉得有些吃力。原因在于阅读结构的失衡。
我究竟属于哪一类教师呢?文青型?一定不是。虽然在众多书籍中,我更偏向于阅读文学类的书籍,但所涉及的类别并不广泛,数量也不够多,很多也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读过一遍,并未有过多么深入的思考,更没有进行啃读。对于非文学专业毕业的我,在文学素养上是有所缺失的。理论型吗?勉强算的上吧。学了多年的教育教学理论,按理说应当比其他专业的老师在理论素养上更强一些。但是工作多年,当年学习时的那些知识并未学深学透,工作后又未认真地巩固理论、将理论与教学实际连通起来,浪漫过后并未达到精确,更别说综合。当然,也不是启蒙型教师。这样一思考,忽而觉得自己愧为人师。
以往,李镇西老师在课程中提及论文的写作要基于实践和真实的问题,写作的语言不能故作高深,更不应当用些听着似乎很专业实则自己都不太理解的术语。我想,基于实践和真实的问题只要平时多多留心,善于思考和发现应当不难做到。但是,要对问题深入思考,并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去论述清楚,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深入的研究,有丰厚的积淀。回顾自己的论文写作。虽然结构比较清晰,但是由于自己的积淀不够,思考也必定不能深入。
理想教师的状态是文青型和理论型的结合。我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这种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我需要补齐我文学阅读的短板,但是文学著作也卷轶浩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我最急需从哪些文学类书籍入手?我又该以何种方式去阅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