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重大问题用“三步决策法(书写 - 拆解 - 置换)”是我常用的方法和习惯,不仅让我自己受益匪浅,我也用它帮助了很多人。
有次我很焦虑,想去国外深造学设计,实现一直以来想要当一名设计师的梦想,但我刚结婚不久,担心自己出国追求梦想,把妻子留在国内不太好,但又不太想放弃这个年头。于是不断的想“该怎么选择,是去还是不去?”
貌似随着长大,这种选择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选择还挺重要。比如
「要不要考公务员?」
「要不要读研?」
「要不要和他分手?」
「要不要辞职?」
「要不要结婚?」
「要不要买房?」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面前,我们反复踱步,生怕选错,贻误自己人生起飞的大好机会。但这些关键的抉择却从没有老师教过,感觉这些决断,比上学时通过那些考试还难。
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规律,面对这些人生抉择,无论是别人咨询我们还是我们咨询他人一些人生抉择时,都会忍不住问一句“该不该”?“要还是不要”?
我们很容易把人生的问题定义成了 Yes Question,也就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题”!当我们潜意识一开始就把人生抉择定义成 YES 或 NO 两个选项,对立的答案和极高的概率吓坏了大脑,它也怕给你选错了,耽误你走向人生巅峰,于是我们的思绪就此卡住了,再也动弹不得了!
这种把问题分为“要不要”二选一的机制,一来是大脑算法的影响,二来是文化的影响,希斯兄弟在《零偏见决断法》书中提到:这类“是非题”的思维方式占据了青少年日常生活65%的决定。所谓的选择题至少会有三个以上的选项,这些青少年多数时候等于根本没有做选择!事实上不只是青少年,调查显示许多企业经理人在并购公司前,决策选项也只缩限在“做”或者 “不做”两个极端。
因此,面对这种问题,先别急着二选一,也别着急去问别人二选一。我们可以试着帮大脑一下,把吓人的二选一问题重新定义一下。根据这个规律,后来我学到了“三步决策法”,于是把这个焦虑解决了。还是以上述我的出国焦虑为例,我就使用了“三步决策法(书写 - 拆解 - 置换)”,除了出国学设计,跟不出国学设计,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第一件事情:先扩充可能的选项,越多越好,避免陷入狭隘的思维陷阱。
我列出几个可能的选项:有没有想过带妻子一起出国?妻子能否在那里找工作?(或者干脆去国外生孩子也行?换个环境有时会放松,有利于升baby)或者是否可以夫妻俩一起游学打工?如果非想做设计,很多设计名校很多有在国内设立分校?或是国内大学有不错的设计教育?其实当我大概写到第二还是第三个的时候,我就突然眼睛一亮,露出了微笑。
其实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大脑原本就很容易被这类抽象的对立的抉择卡住,我们不需要成为天才,只要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我们的大脑就好。以下是“三步决策法(书写 - 拆解 - 置换)”完整用法:
第一,把脑子里困扰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把问题从大脑中抽离,产生“问题是问题,我是我”这样的“超脱感”,创造“旁观者清”的客观性。
第二,写问题的时候切记,不要写成“我该出国学设计吗?”这样的是非问句,而是要思考自己“期待的结果”、“理想的状态”会是什么。而且叙述中最好包含“人、事、时、地、物”这几个元素,
例如:我明年在意大利读书并取得设计专业学位
第三,开始「拆解」并「置换」上面的陈述,这样选项就会扩增了!
例如:
拆解“人”(我):置换:可以换成我跟妻子、我跟朋友......
拆解“事”(出国):置换:也可以换成游学、打工、正职工作、访问、旅游......
拆解“时”(明年):置换:其他可能时间,例如再过几年想生孩子的时候......
拆解“地”(意大利):置换:也可以是其他近一点的国家,甚至是国内......
拆解“物”(设计学位):置换:也可以是其他学位,或是薪资、工作资历、人脉......
你看,当我们把愿望拆解成人事时地物五个参数,每个参数试着找到2~3个值,就一下子拓展出10~15个选项了。这些选项未必很完美,但至少比一开始 Yes 或者No的二选一更宽广多元。记有一次我看到我小侄女有一种换服装的翻页书,单独切换发型、上衣、裙子、鞋子...就可以变出多采多姿的造型,其实是一样的概念。人生想要多采多姿似乎也是一样的方法。
这个三步决策法(书写 - 拆解 - 置换)是我常用的方法和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有些时候在一些工作决策上卡关,也是因为被非黑即白的思维给限制了。例如公司内部对于「到底该不该导入项目管理系统」产生歧见,一派说YES,一派说NO,然后各执己见,其实这样的二元对立是很无谓的!不如先写下来(例:公司明年度导入项目管理系统以提升绩效),拆解成人事时地物,再逐项检视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把「是非题」变成「多选题」,这样讨论才会更理性聚焦。说不定最后选择特定项目优先导入一部分的功能,其他单位先用纸本,并预先进行教育训练...才是对公司更好的选项。
希望这篇对你的人生抉择有一点点的帮助,我将分享“三步决策法”更详细的表格工具,助力你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