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双减政策落地,教育公司裁员、破产和转型的新闻不绝于耳。
坦诚地讲,这一轮调整,童行也举步维艰,有一段时间面临破产风险,但最终还是调整过来,转危为安,目前都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呢?调整之后又何去何从呢?
我先从我理解的双减政策开始说起。
双减政策的意义
教育行业双减政策,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说是国家希望降低育儿成本,服务于三胎政策;有人说是国家不希望资本加持教育,利益化驱动;有人说是国家要强制教育公平,不能让有钱人更有内卷优势。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二级目标,一级目标还是国家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很多政策,要相互对比着看。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还有其他有关教育的重要政策方向:一个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一个是加强新职业教育建设。这三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共同奠定了这一轮教育调整的基础:
让中国国民的整体科技素养提升。
双减,是为了不让应试过度内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创新拓展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让普罗大众也更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新职业教育,是因为新科技领域需要很多金领职业工种,不完全是学术性大学能培养的,国家要整体产业升级,需要更多职业人才。
这些政策,都是和中国大政方针一致的,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和其他国家一决高下,要让人才队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让中国真正迈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
理解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我们才理解现在的双减政策,也会全心支持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