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晚年定论】15 答吕伯恭
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功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向来所闻诲谕诸说之未契者,今日细思,吻合无疑。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气质躁妄之偏,不曾涵养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
蔡元定,字季通,福建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人称西山先生。朱熹理学的共同创建者,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吕祖谦,字伯恭,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东南三贤之一,与朱熹、陆九渊兄弟等交善。吕祖谦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他所创立的“婺学”,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之一。他与朱熹曾合作摘编敦颐、张载、程灏、程颐等先儒的著作中的精华汇编成册,名为《近思录》,供儒家弟子研修学习的入门书。
朱熹给吕祖谦回信说,一路上与蔡元定探讨治学之道,从中我领悟到,自己以前存养内心的功夫下的太少,在论述经典上花了太多的精力,总在文字上强行探索,必然导致背离主流,追求枝节的弊端。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各方面犯的错误虽然各不相同,但根源都在这里。
如此,虽然感到有些茫然若失,但沿着新的治学路径,感觉突然有了精进。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松懈,相信将来一定还会有进步。
但我在这里所说的“顿进”,与最近各位同仁所谈的“顿悟”不是一回事。
以前学习圣贤先儒们的各种教诲,常常觉得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如今,从本心上下功夫,细细思量,发现都是贯通一致的,不再有丝毫的疑惑。
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
朱熹解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
朱熹所说的“气质”,乃指性之动,相对于性之静而言,性之静即天理、天性,气质或可称为志意,合乎中则和,不合乎中则为私欲。
朱熹在信中说,自己以前的毛病,都是因为志意不够纯洁,偏离本心,不曾存养扩充内心,放纵志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