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当时,苏轼已经50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是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思想情感。由于内心苦闷,苏轼便常游于江湖之间,此间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当年所游的是黄州的赤壁矶,苏轼以为是当年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处,其实并非如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写大江气势磅礴,奔流不息,滚滚向东流去,波浪汹涌澎湃,淘洗尽了多少英雄人物。这三句写出了长江浩浩荡荡,历史深沉久远,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缅怀与歌颂。将写景与写人融为一体,既奠定了全词豪迈旷达的基调,为下阙英雄出场做铺垫。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接着写到了西边一截旧时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期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的遗迹。这一句是表达中的记叙,点明了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的时代、人物、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这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借怀古以抒情,为下片缅怀周瑜埋下伏笔。 “人道是”,表明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所怀疑。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岩石陡峭险怪,高耸入云,汹涌的巨浪拍打着江岸,翻卷起了上千堆白雪似的浪花。“乱”字写出了千峰错列的险怪,“穿”字写出了岩石的陡峭高峻,“惊”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水像是受惊而起的汹涌的豪大气势。“拍”字写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写出了波涛翻滚吞吐一切的巨大力量。“雪”写出了浪花像雪花似的洁白。作者选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展现赤壁雄浑壮丽的景象,用夸张了景物来渲染氛围,点明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来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壮丽的景色。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运用夸张(乱、穿)、拟人(惊、拍)、比喻(雪)等修辞手法,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江山如画”,是对上面景物描写的总括,将这些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上文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阙写周瑜做了铺垫。这一声感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上阙着重写景,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