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引导孩子克服畏难心理,让孩子成功建立成长思维?
1、 让孩子有信心而不是对他埋怨指责。
作为家长,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了解孩子的专注力和理解力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反应,这不是他们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不要带着“这个事你就是做不好”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而是需要引导式的鼓励。比如:“妈妈觉得你能做好,你看这个细节你就做得挺好的,下次再注意下另一点,你就能做得更好。”
2、 用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引导孩子理解、分析困难。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很有意思,他不会直接给人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追问,刨根究底,激发学生原本已有的知识体系,以此产生新的知识。简单来说,苏格拉底式追问就是不断问孩子“为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3、 家长要理解15%原则,让孩子明白有点儿难度是常态,说明你正在成长。
什么是15%原则呢?大家可以回忆小时候学习的经历。在学习时,如果接触到的全是超出我们认知范围以外的陌生知识,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容易过载,以致产生沮丧、畏难的情绪,最后很容易选择放弃。如果接触到的全是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那就没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所以,每次学习最好是有85%的知识是已知的,15%的知识是未知的,这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每次进步一点点,只要不断坚持,就能形成飞跃。
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中掌握好难度,分辨好难度,不能揠苗助长。
4、 问题前置,家长要提前准备,别让孩子像赶鸭子上架。
家长一定要提前做好启蒙教育,将问题前置,培养孩子的前期优势,这样后期才不会那么费力。比如说,家长可以提前培养孩子的识字阅读、语言表达、数学思考和艺术启蒙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成长思维可以使孩子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知的状态,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成功实现“从不懂到懂”的跨越,并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