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父母亲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联接”的过程,就是原生家庭给孩子注人精神能量的过程。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是孩子精神的营养餐,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无助。孩子在家庭中最大的心灵渴望是建立和父母的情感联接,需要充分感受“我们是一起的”的归属感。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温暖的。
保持交流,相互沟通,彼此理解是亲子和谐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有些家长认为:“供你读书,供你吃饭,还想什么?”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提供,还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给予。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如果忽略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双方就难以达成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会变得淡漠而尴尬。
“改善人际环境的关键在于加强心理调适。”著名的心理学家法斯博士认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是寻求与父母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而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大多站在家长的高位,采取高压政策,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很少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孩子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喝道:“作业做完了吗?”显然,刚进门的孩子肯定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于是,妈妈就呵斥:“还不快去做作业,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沮丧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间去做作业。
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学会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倾听孩子受到的委屈,温柔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支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做他们的知心大朋友。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接纳他们的情绪,或喜或悲,让他们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父母是他们的支持者,父母的怀抱是温暖的避风港。慢慢地,父母就以爱的角色融入了孩子的心灵。当然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一座“ 理解”的桥,开一扇沟通的窗,其中“ 倾听"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个孩子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孩子的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在临睡觉前,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上学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海排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被那位深深懂得爱的母亲所打动。她没有粗暴地责问,没有无情地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赏识、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造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孩子那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纯洁心灵可能就从此消失了。
首先,我们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好习惯。
当孩子唠唠叨叨无休止时,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无端猜测去处理所发生的事件,或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这会适得其反。要学会耐心倾听,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恰当的行为。父母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不妨在倾听孩子天真烂漫的叙述中,走进孩子丰富神奇的内心世界。
其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表述原因。
孩子的情感外露,高兴时又蹦又跳,伤心时又哭又闹,如果父母视而不见或简单应付,就会形成相互之间的情感隔膜。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主动接触孩子,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倾听并分析原因,帮助其克服焦躁不良的情绪,培养其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
一位母亲每天晚饭后总爱带 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 此时,孩子像个欢快的小鸟,总喜欢叽叽喳喳地说在校的活动情况,如某个老师如何讲课,某个同学出了趣闻等。如果孩子在校受了什么委屈或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母亲针对孩子说的具体情况,常因势利导,作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孩子知道经历事情的得与失,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注意修正。这样,孩子散步回家后心情怡然,做家庭作业时也顺心顺手多了。
第三,不要忽视无声的倾听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就是注视对方的眼睛,它是孩子获得情感滋润的重要渠道。他们会依赖目光接触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得到满足。父母要通过个会心地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微的手势,来传递自已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耐心地倾听之后,要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每天都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听他们倾诉内心的阴晴圆缺,感受孩子情绪的起伏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