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这两个平凡普通的文字造就了不同的你我;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从“象牙塔”出来后面对的就是需要工作;不出意外的话,它会陪伴我们大半生的时光。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找工作的时候不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呢?这问的好,但是我也回答不了这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更进一步的说,连大学所学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当时高考过后,填写志愿的时候,想的只有一点——报一个毕业后好找工作的专业。
等大学四年快结束的时候,一种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在使劲,参加校园招聘会,没有去想不同公司、不同岗位对于我来说,真正意味着什么;只想着一条——签约一份工作,那么这份工作就为我提供了每月的工资,也解决了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
工作也快六年了,也没有真正去想过,这份工作的意义;感觉就像形成了一种惯性,哪怕时不时的脑海里想着辞职,然后怎么样;但实际确月月满勤。有一种个人是处在被推着走的感觉。
直到看到一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名的创新、管理大师。从书本中,学习到了如何找到幸福的工作,以及如何来对待这幸福的工作。
工作是我们生活物质的保证,因为有钱;所以说,我们面对工作的时候,想的就是赚钱;没有去想这个工作对于个人的意义;换种说法就是,激励我们工作的就是每个月打到银行卡上的工资,并没有去考虑其他。
工资是一种激励,这么说,没有错;这只能说是一种基本的因素;更完整的应该是“动因理论”,它包含了基本因素,扩展出了动力因素:有挑战、有认可、有责任、有成长;在工作的后期,它是真正激励我们的因素,也是对我们有意义的部分。
工作的前期,为了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所以看重的是工资;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后,工资的上限就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突破,这时,“四有”动力因素就该上场了。我们去承担有挑战的工作任务,去努力更好的完成它,当成一种责任,做出好的成果;随之,认可就来了,工资突破的机会也就来了;在这一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有成长。
这样正向的循环下去,工作的热情是不是就会一直的持续。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机遇与选择,有时候,会和已经制定的工作任务计划产生冲突;这时候,该怎样去做呢?
我们这时候就该应用一点思考方式上的转变来面对这问题。就是去思考: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去得到验证,才能证明这个选择是好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点批判性思维。当把每一个机遇或选择背后的最重要的假设条件验证过后,再和已有的进行比较,我想如何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一点,那就是怎么去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时间、精力、金钱。不同的工作,对时间与精力的需求不一样,能说的就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高效的分配,这其实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至于金钱,这就不好细说了。
当然,工作的环境是复杂的,以上的描述,在个人看来,是最主要的。只要我们将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灵活的应用,我想在工作上肯定混的不差。
最后,愿你我梦皆成。加油,每一个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