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朱熹:两个不同时代的圣人

北孔南朱

孔子与朱子总是相提并论,人称“北孔南朱”。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北孔南朱"说足以说明朱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于孔子与朱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钱穆在《朱子学提纲》一书中说的最为透彻,他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在南溪书院韦斋祠山门上方,悬一幅匾额,上书“闽中尼山”。这是元代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朱熹的一幅匾额。中书省理问,是官名,正四品,负责勘核刑名案件;爱卨是人名。“闽中”是指尤溪在福建的中心位置,“尼山”是山东曲阜孔子诞生的地方。“闽中尼山”意思是说,山东尼山出了个孔子,尤溪的公山出了个朱子,尤溪的公山就像曲阜的尼山一样,也就是把公山比作尼山,把朱子比作孔子。

明嘉靖朝吏部尚书查约在拜谒南溪书院时留诗道:“周东尼父生,宋南晦翁出。此翁岂寻常,三代后第一。“周东”指周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宋南”指宋南渡。公元1127年,赵构即位于应天府,即宋高宗,史称南宋。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也有一首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泰山指山东,武夷指福建。这两首诗以东周的孔子和南宋的朱熹为中国古文化的两个杰作代表,对朱熹作出一个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高度评价。蔡尚思在参访南溪书院时,还题写了“宁为朱子门下狗,不为世上反儒人”的令人深思的自我写照。

功不在孟子之下

朱熹以博大胸襟和人生理念,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因而被称为“三代下的孔子”。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连孟子都只能称亚圣,朱熹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

在儒学历史上,孟子并非一开始就排在“亚圣”的地位。唐朝时韩愈提出了“道统说”,认为孟子直承孔子,开辟了孔孟之道的概念,中唐以后出现了“孔孟”连称。而从先秦至汉唐,儒学更普遍被称作“周孔之道”,周就是指“周公”,儒学的直接源学是以周公为代表创立的西周礼乐文明。严格意义上讲,孔子不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前古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所以孔庙(文庙)核心建筑就叫大成殿。

朱熹超越孟子与孔子相提并论始于明代。在南溪书院文公祠,有一幅对联:功不在孟子之下,道若揭日月而行。意指朱熹弘扬传承儒家思想的功业不在孟子之下,朱熹的理学思想能够发扬光大,就像日月照着人们前行。这幅对联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同个意思,只是一个正说,一个反说。

这幅对联的作者并不出名,是明万历年间沙县县丞郭以隆,江西赣州人。但这幅对联代表了明代文化界对朱熹地位的认同,正如前面提到的明嘉靖朝吏部尚书查约的诗,“此翁岂寻常,三代后第一。”在明代,朱熹的地位在孟子之上已是共识。

而在明代之前的元代,还是以“孔孟”为尊,如元代儒学代表人物熊禾就说:“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道出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但还没有形成孔子与朱子相提并论的认识。

到了清代,康熙是朱熹的忠实粉丝,他认为孔子之后,对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非朱熹莫属。康熙曾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旨朱熹牌位从孔庙东庑先贤之列移至大成殿 “十哲之次”。在中国文庙史上,进入文庙大成殿的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康熙御书“文山毓哲”匾额,悬挂在南溪书院,赞扬尤溪诞育了伟大圣哲朱熹。

从“周孔”到“孔孟”,再到“孔朱”,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演化进程,以及儒家重要人物历史地位的变化。

历数唐尧千载下  如公仅有二三人

对朱熹的尊崇,并不是在朱熹去世之后,朱熹在世时,随着他理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在文化界已经有很高的声誉。当时对朱熹称赞声音最高的要属辛弃疾、陆游、陈亮。

朱熹和辛弃疾两人,抗金复国的主张是一致的。辛弃疾与朱熹的密切交往,应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朱熹义兄刘珙去世,朱熹前往弋阳哭迎棺柩。时辛弃疾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两人相会于信州(今上饶市)。初次见面,两人留下十分深刻印象,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朱熹50岁生日时,辛弃疾寄来一首《寿朱晦翁》诗:

西风卷尽护霜筠,碧玉壶天月色新。

凤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当时,辛弃疾已把朱熹当做儒学泰斗人物来对待,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二三人,毋庸讳言,即孔子、孟子、朱子是也。

南宋豪放派词人、状元陈亮,与朱熹、辛弃疾交情深厚,称赞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是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一个是“文中之虎”,是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

陆游跟朱熹、辛弃疾也是好友。朱熹在武夷精舍讲学时期,辛弃疾来拜访他,称他是“山中有客帝王师”。陆游也寄来四首贺诗,其中一首是:“先生结屋绿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不用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赞美朱熹隐居做学问的行为。

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当时庆元党禁未除,朝廷严令禁止奔丧送葬。年届七十六高龄的陆游,无法前来凭吊,但他给朱熹的祭文中,充分表达了他对朱熹的深切思念和极高的评价。陆游祭道:“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辛弃疾则不顾身家性命安危,不仅亲自来武夷山吊祭,他还在这黑暗的时刻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作为一个时代的圣人,朱熹何尝作古呢?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864评论 6 49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0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70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76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6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79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04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2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1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80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2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