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结规划时,发现这两年进步很慢。
与几个大学好友深入交流后,发现没有经历厚积薄发的阶段,一味追求短平快,没有形成。
之后,开始疯狂的买书与读书,希望可以开阔思路、找到解决方法。
看了很多书,却发现,没什么用。
看书的时候觉得很爽,灵光直冲天灵盖,但是吃个午饭回来,一切照旧。
看过的书,并没有像启明星一样指引我的方向。
为什么呢?
我走入了以下两个误区,希望可以给老铁们做参考。
记与忆
做导图、记笔记、划重点、想结构,读书的时候,尝试了记的很多方法。
但却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想不起来关键的信息。
怎么改善呢?
直到看了一篇文章,开始在“忆”上也下功夫。
记忆,其实分记与忆两部分。
记是输入,忆是提取,输入与提取的过程,缺一不可。
知识输入我们的大脑里,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可以提取出来,否则相当于什么都没有。
我的误区在于,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记,而忽略了忆。
做完知识笔记后,需要定期的回忆相关内容,才能完成记忆的完整过程。
时间安排,可参考艾宾浩斯曲线等。
输入与输出
可能你也会听很多博主或老师讲,知识需要结构化。
但知识怎么结构化呢?
我遇到的误区是,我以为我的知识结构化了,但实际并没有。
每次看完书后,在内心里自我总结的一套一套的,但实际在遇到情况的时候,还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这样呢?
高质量的输出会倒逼结构化的输入。
自我内心总结的时候,是说给我们的耳朵听的,耳朵对逻辑是不敏感的。
就像,我们和别人聊天时,不会发现很多的用词错误、语法搭配问题。
但是,看文章的时候,却总能很快发现是否有不大对的地方。
用写作来总结,会帮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存在结构性的认知失衡。
我建议,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可以先笔记总结,然后再去与别人交流,来巩固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帮助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