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在沟通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感觉对方不应该那样说自己,听着太难受了;自己觉得很憋屈。”
“为什么对方没按自己要求的做呢?”
“希望亲人或爱人看见自己,理解自己,而不是指责评判或站在他们的角度给自己建议。”
……
类似这些沟通中的话语我们听到过很多,可能自己也说过很多。最终的结果可归结为:心平气和的交流沟通升级为语言攻击,伤人伤己或两败俱伤。
后来我看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才深刻认识到了暴力沟通的深层原因、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以及如何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既是书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叫做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
我们先来看:
一:暴力沟通的四个原因
1道德评判
这个春节假期延长了,在老家时间长了,我特别想回到我自己住的地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工作学习。不是因为我在老家管不住自己,自制力不强。而是因为我觉得我身边的人文环境让我感到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家里的多数成员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我自己躲在角落看书学习的举动在他们眼里就是孤僻,不合群儿。于是总会听到“放假了你还学,当老师的都是死脑筋;天天抱着书真是书呆子!”他们这样说本质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同,他们就用他们的价值观来评判我,甚至认为我这样做就是和他们在慢慢疏离,而不是亲密无间。
2攀比
这个春节因为疫情所以假期延长了,过了正常开学的日子,我挺焦虑的,最主要原因是我觉得比我强的那些老师们在家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去壮大自己,跟他们比我岂不是更弱了。每次在学校群或者家长群里看到他们发的有关工作的微信消息,我是有点排斥和嫉妒的,他们的尽职尽责在我心里是一种威胁和恐惧。导致对他们有不满的情绪。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了解到原来我是拿他们的强大来和自己的努力时不时在进行着攀比较,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他们,只有他们停下来了,我才能赶上。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遇强则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不要肤浅的攀比。
3回避责任
我们都见过一种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里不一,特别爱表现;会做面子活儿。其实小时候的我也是这种人。在家做什么事都希望被别人看到,比如在家做作业,听到父母下班回家了。就赶紧跑去厨房烧水,剥葱……做好爸妈做饭前的准备,做家务的时候,爸妈如果不在跟前就不做,等他们在的时候再去做。这样的话能让他们看到自己是的顾家、懂事的孩子。自己付出的初心不是因为我是家庭成员、作为女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希望他们看见自己的付出并给予及时的赞扬,如果他们没有认可我,我就感到很不满足。
4强人所难
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或不符合他自身能力的事情。如果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对对方发脾气。
“你为什么不能多陪陪我?”
“不要自私嘛,去帮你姐带孩子!”
“关键时刻,连钱都不借还算什么朋友!”
找到原因就能对症下药。要想做到非暴力沟通,你需要完成四个沟通步骤:
1观察
描述现象,陈述事实。比如——我看到自己的两个竞争对手都得优秀学员了。
2感受
我感到心里有点不好受,自己没有得到优秀学员内心有点失落,有点没信心超过他们了。
3需要
越挫越勇,觉得受打击了就应该更努力,这样才有希望。我也想像他们那样荣获优秀学员。
4请求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读书输出中自己能够按照优秀学员作业的标准以及遵照导师的指导方法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进,向他们看齐。
在和自己对话时,如果做到非暴力沟通,那么你在和别人沟通时,就会更容易的做到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