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胜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堂精彩的课,也需要吗?
有时真的需要。
可有时,却可以提前预约。
图片说明:
时间: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青岛李沧区铜川路小学
项目:王芳 《不一样的空山鸟语》
课堂基本流程及核心问题:
1.聆听声音,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看课题,提问题,聚焦一点(不一样的空山鸟语,有哪些不一样)
3.探究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4.探究段落的异同。(快速浏览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各选择一段描写鸟的声音最精彩的画下来,然后再把三段描写比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跳出段落看全文,整体上看,他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6.为什么不一样?
7.结合人教版习作要求,畅谈你还可以听到什么。课下尝试着写出你的独特感受。
开往青岛的火车上,我们继续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要达到的目的,一是问题表述更清晰,指向更明确。二是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后,如何更好的应对学生的观点,如何利用和整合学生观点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随之而来的是两个担心:一是学生不发言,或者想不到老师想要的“点”,课堂无法按老师预设正常进行。二是面对学生各异的观点,怎么统整,怎样教给学生我们想教的东西。
我们继续推敲。
事实上,这些推敲在实际课堂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比如——
原来的设计:
快速浏览三篇文章,每篇文章选择一处你觉得描写鸟的声音最精彩的段落画下来,然后再把这三处描写比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推敲后的设计:
快速浏览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各选择一段描写鸟的声音最精彩的画下来,然后再把三段描写比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好处:把“处”改成了“段”,表述更精确,仅仅就是不同文章间的“一个段落比较”,不涉其他。这样的要求,孩子在课堂很快领会,寻找到三段且加以对比。
原来的设计:
学生汇报总是是泛泛而谈,不结合具体段落和句子。怎么办?
推敲后的设计:
适当时机,老师给一个汇报的范例。
好处:课堂上,第一个孩子就啰嗦地讲述,王老师及时纠正,说道:“我想给你的汇报提一个建议,汇报的时候,应该这样说,我们组选择的是第几篇第几段,他们的相同点是怎样。不同点的话,这样说,第一篇第几段哪句话怎样,第二篇第几段那句话怎样……条理清楚的讲述看法。
这里的孩子很聪明,一点就通。其后的自主交流顺畅、高效。甚至,有一个男孩还用了“我们都认为”这样的字眼,极有灵性!
原来的设计:
的确是不一样的空山鸟语。现在请大家把这三篇《空山鸟语》放到一起,整体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推敲后的设计:
刚刚我们关注了具体的语言文字,现在我们跳出段落看全文,整体上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好处:承上启下,前一句总结了前面交流的内容,后一句“跳出段落看全文”,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全文”。
原来的设计:
当学生交流三个段落不同点的时候,会出现各说各的话,各表各的意思,到底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点,统整为较为清晰的“面”,利用提炼的面,让学生明白比较阅读的基本策略?这个过程是课堂的核心,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推敲后的设计:
放得开,收得回。
放得开,即继续采用“”比较段落不同点”这一开放性大问题,开放的,才可能有空间,有质量。
收得回,对学生随机发现的不同进行整合,大致整合为三个比较角度:内容、写法、主题,提醒学生可以利用“内容、写法、主题”的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深化三个文本的认识。
好处:有了清晰的整合内容,提升了学生交流的深度,避免了学生只在一个点上“打转”,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有较大的提升。
课堂之上,学生的表现很出色,他们的发现点很多,基本与老师的预设点相通。虽然看起来,学生的观点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跳出来”,当“跳”到合适的时机的时候,老师对这些“点”整合,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高度看待文本。
比如“主题”的关注,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对于三篇文章的不同,你还有哪些发现?
生:第一篇,作者表达是赞美;第二篇有赞美也有对家乡的思念。
师:第二篇,“思乡”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二段第四句(生读给大家听,并做简要解释)
师:那第三篇呢?
生:与第一篇有些一致,不一样的是,这一篇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师:有谁能补充吗?
生:第二篇,作者从写鸟的叫声想到了人,想到了,他十分渴望自由。
师:是的。其实,这几位同学都在关注一个点,文章的主题,或者说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三篇文章的主题是有明显差别的。更可贵的是,大家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找到了作者情感的细微差别。因此,我们再进行多文本比较阅读的时候,要格外关注“主题”这个比较点,通过这个比较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除了这些预设的发现之外,在“写法”上,孩子关注了形容词、拟声词、比喻、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并结合具体的段落和句子,谈出了自己的理解。
青岛铜仁路小学的六年级孩子,能有这么多的发现,能有这么深的思考,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就通,表现特别优秀。
日常的课堂,这些孩子得到了怎样的训练,得到了怎样的培养,需要我们思考和学习。
这堂课,师生同样精彩。这份精彩有学生们扎实的功底做基础,也有王老师反复推敲后的合理预设。没有学生们的功底,精彩难料;没有王老师的推敲预设,精彩难至。
这堂预设的精彩的群文阅读指导课,带给我五个启示:
1.教师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决定着学生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2.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学生每天坐在教室上课,有几人是“真学习”,有几人是“假学习”。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阻碍了学生的“真学习”,造就了浮夸的“假学习”。怎么阻碍?随意地问“假问题”,随意地问“碎问题”,不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让其他学生回应同伴提出的问题,等等。
3.群文阅读指导课,要常态化,每周一两次,不求多么完整和精彩,只求在比较链接整合过程中,激发学生高智能阅读的发育。
4.群文阅读指导课,议题确定后,不着急进行设计。思考的第一步,应该是围绕“议题”问自己三个问题?(群文读懂了吗?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逻辑性强的小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能简要的解释清楚吗?)
比如,“不一样的空山鸟语”,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自己读懂三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了吗?二是,不一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不一样?三是,这种不一样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收获?问题问得出,自己还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清晰地表达出。
实际上,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仅仅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这三个问题不清楚,教学设计一定是会混乱的,不合逻辑的,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
4.群文阅读指导课,需要“尺码相同、频率相近”的团队力量。
5.小组合作要想有实效,我们必须研究这样一个镜头:
课下,三四个同学聚在一起,就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话题、明星话题、游戏话题等)展开自觉地“聊天”,不一会儿,话题主导者出现了;又一会儿,补充的,反对的,出现了;再一会儿,要么一哄而散,要么达成基本共识。
这样的镜头,应该引发我们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更多思考。
群文阅读指导课,像铜川路小学一样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像王芳老师那样反复推敲,合理预设。
课堂精彩,可以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