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的心灵教育之一,最重要的是“培养伦理观”。为了培养伦理观,被称为敏感期的度过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次就来介绍一下伦理观和敏感期的关系,以及培养伦理观的具体方法。
“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行动
所谓伦理观,是指“对作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和规律的思考方式”。缺乏伦理观的话,就会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只要自己好就行”,就会做出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心情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行动。
另外,也有判断不出善恶的时候,最坏的情况是走向犯罪。近来,为了“形象”而随地拍照的行为,都与缺乏伦理观有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在敏感期培养伦理观。
儿童吸收能力非常高的时期是?
敏感期是以蒙特梭利教育为基础的思考方式,指的是孩子在母亲肚子里7个月的胎儿期到6岁前后,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感兴趣,变得一定执着的时期。
这个敏感期是孩子吸收能力非常高的时期,所以父母要积极地看待孩子感兴趣的事物。
·胎儿7个月~ 3岁左右
【口语敏感期】孩子根据之前听到的语言和声音开始说话
·出生6个月~ 3岁左右
【秩序敏感期】讲究事物的位置和顺序
·0 ~ 3岁左右
【运动机能发展的敏感期】走路、坐着、拿着、搬运等动作的捕捉
到了3 ~ 6岁,就会迎来为了获得比那些运动更高级的运动的敏感期。
·4 ~ 6岁左右
【数字敏感期】对数字感兴趣
【文化敏感期】对生物、地理、历史感兴趣
不要认为是讨厌期!
为了培养孩子的伦理观,上述中提到的“秩序敏感期”非常重要。因为是对场所表现出很强的执着的时期,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在自家的餐桌上坐在自己固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而且自己坐的位置就不用说了,家人坐在与平时不同的位置也会感到抵触。除此之外,放玩具的地方也会因为和平时不同而大哭一场。……
这个时候,父母容易认为是单纯的任性和讨厌期,但作为孩子来说,对于场所改变的抵抗背景是“想要遵守秩序”的意识。孩子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是怎样的结构。因此,每天确认自己熟悉的地方和事物(秩序)。而且,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马上变得不安。
相反,如果场所和事物是一定的,就可以安心地生活,也可以挑战新的事物。因此,承认对场所的执着,和对事物有正确的道路的理解和自己的基准,对培养伦理观非常有效。
如何培养孩子的伦理观?
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场所的执着,请一边注意以下的要点一边试着生活。
优先考虑“想遵守秩序”的孩子的心情,“讨厌!”和“多咩!”这样的行为也许会得到改善。而且,遵守秩序也能培养孩子的伦理观吧。
任何事都要保持一定
自己家的餐桌等地方就不用说了,放衣服和鞋子的地方,换尿布的地方等,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决定好位置和位置。对孩子来说,遵守“这里是做某事的地方”的秩序,不仅能培养伦理观,而且每天的行动也会变得顺畅。如果引导孩子说“〇〇在这里整理吧”,孩子就会以身作则。
变更时说明理由
在自家的情况下,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孩子们遵守秩序的场所,但是在外出的地方也有困难吧。在这种情况下,好好说明“为什么今天和以往不同”,消除孩子的不安感是很重要的。请理解对大人来说即使是细小的变化,对孩子来说也是会造成恐慌的巨大变化。
处于场所敏感期的孩子,因为经常会有与讨厌期混合的行为,作为父母可能会积攒压力,也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但是,场所的敏感期的度过方式,对孩子的伦理观有很大的影响。了解敏感期的结构,不要错过培养伦理观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