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杜弗尼,谋杀罪,无期徒刑,新英格兰肖申克监狱。
一部好电影就似那一瓶珍藏多年的红酒,撬开木塞,酒气芳香四溢;轻嘬一口,又饱含馥郁醇厚的时间印记。它们不像那葡萄本身,一丝些许的清甜往往隐匿于酸涩的汁液之后;但它们却又远胜于葡萄——因多了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浓香袭人。如果说初观《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次苦涩与清甜兼具的尝试,那么再次回顾时,这部影片就好似那陈酿,令细品电影的我心中油然而生几分感悟,让我的思想与信念在电影享受中升华。
安迪看起来很虚弱,很胆小,这也就是瑞德选择押十根香烟在他身上的原因;但是他错了,就像一句俗语——人不可貌相。安迪看起来确实很安静,文绉绉的,一股书生气;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他是一个怯懦的人。但出乎瑞德意料的是,安迪镇定自若,处事得当,谋勇双全;然而这只是安迪所具备的众多优秀且出众的素质的冰山一角。安迪与肖申克监狱中的其他普通犯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使其他犯人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个高墙林立的牢房的存在,并且不再尝试挣扎,安迪却都一直认定自己是无罪的,并且坚信他能够凭借自己银行家的能力,离开这个鬼地方。安迪毫不怀疑自己的信心:就算经历了再多不公平的遭遇,他也一定要逃出去;而一旦当内心有了这些,就自然会有希望的存在;希望似一道耀眼无比的光束,引领你在无边黑暗中找到出口,寻找到极度黑渊的出口,去追逐人生的初心与梦想
二十年,能改变许多,却改变不了安迪·杜弗尼这颗坚韧而不屈的心。不像布鲁克,不像瑞德,——他们两位是“被体制化了”的人,一生也不想再走出监狱的高墙。他们不是没有希望:他们也曾有过假释、出狱的梦想;但面对变化了的社会,面对熟悉的监狱,熟悉的朋友,熟悉的体制,他们却不敢面对社会的变化,只能选择停滞不前,只能选择继续待在监狱或自杀,以维持自己的世界观。因为就像瑞德所说的一般——“离开了监狱我就什么也不是”,数十载的监狱生活已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但安迪·杜弗尼不是,他是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怀揣着一份希望,一份厚重的对人生的期望。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本不应该到这儿的。在肖申克的几十年里,他忍辱负重,在绝境中不曾放过一根能救命的稻草。旁人看来,安迪始终是冷静的,处变不惊;但对于理解他的人,特别是对瑞德来说,他的冷静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于内心有坚定的想证明自己清白与获得自由的希望。是希望,给了他力量;是希望,使他得以逃出肖申克;是希望,让他到达蔚蓝太平洋上的一座天堂般的小岛——芝华塔内欧。
我曾经怀疑过,信心,或是说希望的力量,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强大,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为在高中时,面对班上极其优秀的同学的比较,我无数次对自己的能力提出质疑,在心中问自己:我有待在这个班的资本吗?同时,成绩的忽上忽下也让我极度恐慌。一切的担心忧虑,都源自于对自己在这个班上的能力不够自信,继而造成我在各方面都不敢相信自己,甚至自视甚低。可是,在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不免为之震撼和感动。我完全相信了,我完全相信那个贯穿电影全程的主题——希望。即使高中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其中的过程,我坚信我曾经全力以赴过,去追寻我内心深处的梦想;我坚信这份希望与坚持,会一直激励我达到理想乡的彼方。安迪杜弗瑞的精神在我脑海中闪现,对我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其中的成果,虽不足挂齿,但还是值得我自己去肯定的。这一切,即使没有其他功效,也都能让我在高中的某一时,内心有那么一刻的自信。
向往高墙外的世界,向往事实的清白,向往人生的自由。这正是支撑安迪二十年如一日用小鹤嘴锤凿开墙壁,穿过两个足球场长的肮脏的下水管道,终获自由的希望的信念。一个人永远不能失去希望,失去希望便会失去生命存在的价值。
安迪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起来:他对世界处于低谷的人们的起的精神激励作用的价值,甚至比他自己再次获得自由的价值还要高上许多。他就像那不变的恒星,为黑暗中的囚徒照亮前进的方向,星光点点,洒满路途……每当抬头仰望夜空时,我多么希望,在那耀耀星汉中,有一颗就是安迪·杜弗尼。希望,坚定的希望,人间的美德之一,在这一个身处监狱的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他在肖申克的经历,使他能将希望的光,闪耀人间,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支撑着我,支撑着世人走过接下来的千难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