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8岁开始,阳明正式跨入了青年的行业,在这个时期,他又跨入了自己生命中非常不同的一段时间,他开始学习精神上的学问了,开始学习到家与佛家的东西,开始了自己的精神修炼,事情的起始是这样的。
在先生成功的当官之后,发现他就是的,很多友人都是因为他写诗作赋的才能来找他的,是他自己认为,那些词章之学其实对于自己成为圣贤的道路没有任何的帮助,于是他就放弃了对于词章之学的进修,自己建造了一个叫做阳明洞的山洞,在那个山洞中进行自身的修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修仙,而且很快就悟出了成仙之道。传说,有一次他的朋友王思舆和另外四个人来找他,才刚刚进入那个山口,先生就让他的仆从去迎接他们,而且还可以完整的讲述他们来到这里时的各种经过,与他们的经历完全重合了,这是阳明的友人们非常惊讶,他们都说阳明已经得道了,但是阳明自己却不认为,因为有人们所说的道,其实是道家之道,而阳明真正想求的却是儒家之道,所以他自己认为自己并没有求得自己想要求的道,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小把戏,并不是真的道。
阳明发现在自己修炼的过程之中,俗世之中的东西基本都已经参透了,就是有一点就挂念在他的心中,就是他时常会惦念自己的亲人。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悟到,从一个人孩提之时就已经具备了,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一个人连这种念头都已经消散了的话,那么这就不能被称为一个人了,这也传承了孟子的思想,所以他也就不再纠结这件事情。后来他到了一个寺庙里,里有一个和尚,已经打坐了三年,每天不吃不喝,也不说话,也不睁眼,大家都认为他修为特别高,但是阳明却一眼看透了他的精神面貌,于是他看到那个和尚就说:“你这个和尚整天说啥呢?整天看啥呢?”,阳明的一句话惊动了这和尚,其实那个和尚没有说,也没有看,但是那仅仅是表面,阳明看到的是他的内心。先生就问他们家中是否还有人,那个和尚说,他家里还有老母亲,阳明又问,是否会思念他的母亲,那个僧人说,自己无法不思念自己的母亲,很显然,这个僧人也为此而感到非常苦恼,于是阳明就为他讲了自己所悟的人的爱亲的本性,那个僧人听完之后豁然开朗,第二天就回家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可见阳明的厉害之处了,三言两语就将一个打坐三年的僧人给劝回了家中。
在先生34岁的时候,开始收徒了。可是他那时的生们都与当时大多数的学者一样,仅仅在乎科举考试,只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不再修炼自己的身心之学。 那时先生就劝他们,要让他的徒弟们在开始学习之前,要先立一个成为圣人的志向,这也是对于孔子之道与朱熹的道传承,孔子就曾说过自己十五有志于学,他也是很倡导立志的,朱熹他一直倡导立志,只不过朱熹倡导的立志与阳明和孔子的励立志立的是不一样的志。于是他的那些学生就有一些逐渐觉醒了过来,与自己的学生又重新开始了老师与弟子探讨真理的感觉,有复兴了孔子与弟子相处的那种方式,但是,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阳明的说法实在太过新奇,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他仅仅是在博眼球而已,在那时仅有湛甘泉先生非常认同他的思想,也是阳明先生一生的知己,之后共同发扬阳明的心学。
在阳明先生三十五岁的时候,他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那时的判官刘瑾对于皇帝十分不利,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都出来像皇帝上谏,可是都被刘锦给打压了下去,死的死,被贬的贬,官场上简直哀鸿遍野。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了,但是阳明还是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并不是因为他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有可能不会被刘瑾给打压下去,相反,他那时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但是非常幸运的是,他在四十庭仗后活了下来,于是刘瑾最后只好将他贬到了十分偏僻的龙场。不管是对于刘瑾还是对于自己的命运,阳明都是没有怨恨的,但是他那时有一个困惑,就是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他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局之中。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当他知道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之后,就会矢志不渝的向着那个方向前行,就算他与世人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就算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他仍然这样坚持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阳明先生的所遭遇的那么大的困境,但是小事也可以考验一个人,在每一件小事上,我们也应该如阳明先生一样,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被外界的各种困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