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热剧《欢乐颂》里,邱莹莹被辞退后一直没找到工作时,为打发心中阵阵忧伤,她买来几本成功学书籍,一天到晚就在宿舍跟着某成功学大师喊口号。安迪劝说她说这样不行,邱莹莹还满心不高兴。
像邱莹莹这样被成功学迷惑的人挺多。大声喊出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对目标的向往,会让人产生向成功迈进的错觉。当人安静下来,才发现,原来没有的,还是没有。
当然,也有很多人踏实下来努力奋斗,却又陷入越用力越劳累越焦虑的状态。抬头看到一些真正走在上升之路的人,心中感到迷惘: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要想成功,当然是向成功的人学习。但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看到人家在做什么,而且要看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要知道背后做事的逻辑。
唯有“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我们奔赴目标的时候,才会懂得灵活调整步姿、速度,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前进,事半功倍。
《做事的逻辑》就是一本指导我们越过表面,探索深层逻辑的书。作者是两位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成功新秀。他们从自己走过的路,总结出做事快、准、狠的底层逻辑,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破成功的诀窍。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领略一二,就不但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事,而且明白如何正确地做事。
01 天下万物的四象限归类法
许多人都知道,在时间管理领域,四象限是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它帮你将手中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
既紧急又重要;
重要但不紧急;
紧急但不重要;
不紧急不重要。
这个方法能帮助你将一团糟的事情,理出个轻重缓急,让你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提高做事的效率。
不过,四象限的方法,绝不仅仅能够应用在事件管理中。实际上它是一种思维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
比如食物,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美味,一个是健康。根据四象限的分法,可以将事物分为四类:
既美味又健康;
健康但不美味;
美味但不健康;
不健康不美味。
有了这样的归类,你就知道这一段时期内吃的垃圾食品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该补充点什么营养等等。
又如在买书的时候,我们很随意就往购物车上扔书,那么到了结算之前,我们就要考虑两个维度,将车上的书分成四类:
既想看又需要;
想看但不需要;
需要但不想看;
不需要不想看。
如此,买哪本不买那本,不就一清二楚了么。
说到底,四象限是一种思考问题的逻辑。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逻辑,天下万物都呈现出清晰的价值。如何选择它们,就有根有据了。
02 所谓逆袭,就是调整方向,杀入马太效应的强者之列。
逆袭二字最初源于日本动漫游戏,意指反击,后延申为突破自身困境、反败为胜。
逆袭并不容易,因为世界上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玄妙规律,叫做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即所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果我们本身处于弱势,多情况下只能随着大势往低处而去。
因此,找到翻转的开关,是逆袭最重要的一环。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对外部是这样,对自己内在来说,更是这样。心态的正向,就是逆袭的关键。
先把心态调整好,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沉下心来专注做事,不问西东。只要获得第一个小胜利,心态就更将端正,慢慢地就进入赶往强者之列的快速通道,好运自会接踵而来,成功指日可待。
03 将努力变成竞争力——如何知己,如何知彼
我们知道战术上的勤奋,也懂得战略上的努力,那么要将这些转化成真正的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在现代话中,就是自我定位。
首先是对自身优劣的分析。
比如在写作方面,有人具有锐利的思辨能力,对于热点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得心应手。但有些人就具有诗人般的济世情怀,一颗心充满了无处安放的温柔。
那么,前者的写作优势就在于观点文或时事评论;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情感抒发的共鸣文。
第二,对自己偏好的认知。
还以写作为例。写作变现有多种方法,如公号文投稿、文案、自媒体等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选择一个方向深耕,做出成绩也不容易。而且,唯有喜欢才会坚持,否则只有心累。
那么,喜爱竞争、不畏改稿,想要快速变现的写作者,无疑是非常适合公号文投稿的渠道。而喜欢徜徉在商业世界的写作者,文案就是不错的方向。那些倾心于自我发挥驰骋的写作者,做自媒体,打理好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最好的选择。
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我们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所谓“知彼”,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对手,二是市场环境。
竞争对手,就是与你优势和偏好都较为相近的同路人。不过即便相近,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叶子”,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独有特色,而不必直接火拼。当今世上,双赢才是王道。
至于市场环境,讲的就是风口。雷军曾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猪不猪,在于自我优劣的分析。而注意风口的动向,对我们飞起来有极大的助力。
仍然举个写作的例子,2017年下半年,听书稿市场进入全面开花的状态,优秀的写作者都能从中分到一杯羹。但2018年下半年开始,听书稿市场开始缩小,但自媒体平台扶持旺盛,那么写作风口就转移了。
在《奇葩说》的节目中,马东曾说:
“我们常常记得我们在哪条船上,却忘记了我们在哪条河上。”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我们只看到表层的样子,而没有分析它的深层逻辑,那么可能历经千辛万苦,仍然到不了彼岸。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无他,就是掌握底层逻辑,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