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在江苏无锡梅村高中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一课。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是苏教版高三的一篇选修课文,语言质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作者作为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者,通过“九条命”中前七命的戏说,以求全责各的愧之情,一一叙进其各司其职的责任,眺望着自己人格多向度的自我完善:同时又以后两命享受生活与生命的用项,表明自己生命观的全新内涵。
有人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单一了,学生发展就会单一: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就会丰富。许多教师在语文课上联系现实,不去关注学生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而是片面地关注“意义联系”,这就导致了“语文味几”的缺失,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肖老师的这堂课为我们设释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语文课,应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贴看文本语言行走。月老师这堂课以“分享初读感受、探讨比较异同、深度探究内”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紧扣文本语言展开教学,通过精当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熟悉文本,走进文本。
一、贴着文本语言切入,架构学生和文本的桥梁
《假如我有九条命》的文本形式简单,文章结构整齐划一,九条命几乎在每段的开头第一句就直白讲出,近似“流水账”。这样的文章不容易生成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容易寻找文章的教学空白,不容易架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阅读桥梁。我们来看肖老师是如何切入的:
师:你们知道吗?这九条命的文字,有一条命与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就是“教书”的这条命。余光中的原文里说这条命的时候,段落第一句话就是“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换句话说,我们教材里这条命中的第一句话“一条命,用来教书”,也就是这一段首的中心句是编者加上去的。同学们,其实授照这篇文章其他八条命的中心句的写法,编者是有很多加“救书”这条命的中心句的表达方式的。大家思考下有几种方式……
师:想想编者为什么要选一条命,用来教书”这句话?
肖老师以他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对教学文木的独特理解,聚焦文本语言的表述形式,敏锐地捕捉到作者原著中对“教书”这条命的表述和课文表述的不同之处,贴着文本语言设计主问题:想想编者为什么要选“一条命,用来教书”这句话?这一问,轻巧而又从容地探寻到了《假如我有九条命)这个桃花源的入口,从而有效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这一问,精妙而又不失大气,自然地由“教书”这一命,牵动了对其他八条命的剖析,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接下来,肖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节点”提问:文章这段话就非得加上“一条命,用来教书”不可吗?为什么在真实的文章中这句话是不存在的?你觉得这句话要不要加上去?肖老师的这个主问题,还是从文本语言的表述入手,不仅带动了对全篇文章更深入全面的解读,而且巧妙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的斟酌与品味。
二、贴着文本语言细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文本细读是指一种品味式阅读,它直指语言本身,透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细读,努力挖据言语内涵,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中,肖老师运用文本细读,引领学生通过对词义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标点的斟酌,走进文本世界,感知真实生活,最终产生情感共鸣,建构学生自我心灵的空间。请看,肖老师的这一个教学片段:
师:那后一条命要和前面的命表述得一致,哪一个标点要改?“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后面改成句号。
……
师:考虑一下余光中为什么要用逗号?
生38:因为后面写的生活,是“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的承接。
师:那我们句号也可以承接的啊,你听老师读。(老师读)你看,我读这里,就停下来,然后你再读下去。用逗号读完感觉怎么样?
生38:从容,慢悠悠的。
师:长句子慢慢读完,也有一种从容感。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从容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
读书只有把自己带进文本,去亲历、去探寻,才能与文本亲密接触血水相融,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养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肖老卢以他的智慧按照阅读的基本规律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关注语言,关注细芦,在读中体会文意,在读中感知、理解、质疑、探究。肖老师引领学生从一个标点入手,探究用逗号和句号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兴味妾然的闵读,并且感悟到余光中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追求。通过文本细法,学生向文本走去,文本向学生走来,两者相互找到知音,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三、贴着文本语言对话,鉴赏文章语言风格
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假如我有九条命》荒诞的假设产生了幽默,作者的自嘲与自我调侃表现了幽默,从而创造了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幽默境界。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余光中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告诉,还是对话?我们来看看肖老师的教学处理
师:那从语言的风格上看,哪个段落与其他段落感觉不一样?
生41:我觉得第五段,因为我觉得好笑,“中国的·旧男人’做丈夫虽然只是兼职,但是做起朋友来却是专任”,很好笑。
师:好笑,那你读哪一段你不笑的?
41:父母的这一段。
师:很好,也就是说,其他段落写作的时候余光中更多的是用幽默调侃式的笔调。来,我们读读这篇文章好笑的地方。
师:文章当中这种语言很多很多,但就是父母这段话没有这种感觉,我们来读读给父母的这段。
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应该是双方闵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尽想的碰。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题,不是为飞的需要,更不为“问”而问。肖老师贴着文本语言这样提问:从语言的风格上看,哪个段落与其他段落感爱不样这一同,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抓住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官风络不同司点,从而开启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让学生读出了余光中散文的幽默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所谓读进去,即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谓走出来,即不为读而读,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和作者进行对话,能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
老师的这堂课亮点甚多,令人目不暇接,比如精妙的朗读训练,精当的提问设计,灵动的语言表达,智慧的课堂调控,温暖的课堂评价……这些教学艺木外在特征的背后,是肖老师对学生怀着的大爱,是肖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本真理解,是肖老师在广博的园该中积淀的丰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