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不仅在书写平凡男女的爱情悲剧,还深刻地阐述了平凡人家的亲情悲剧,二者互相拉扯,深度纠缠,从而实现了激化矛盾,展现复杂人性的目的。
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那时的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非常具有普世意义,逻辑和结构也很清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悲剧色彩浓厚,还非常深刻地揭开了女性的艰难处境,让读者深深共鸣。
故事主线是曼桢和世钧,他们俩的爱情线画得曲曲折折,直至曼桢被姐姐曼璐设计软禁为止,他们的爱情都是向好的,小的波折也有,但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彼此了解,互相信任。
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直伴随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希望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明知道后面会分开,但是很难不被这种平凡的爱情感动。
这很像《红楼梦》的写法了,主题早就放在那里了,终会成为一场空,只会令人感到伤悲。然而在没有出现变故之前,毕竟还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
说到这里突然觉得发生在曼桢身上的事情有点过于突然,戛然而止的美好就像被作者按下了暂停键,非常突兀地发生了转向,一切都在按着发生灾难的方向极速下降。曼桢竟然被软禁了一年,直到生下孩子,在医院借助善良的陌生人帮助逃离了姐姐曼璐的控制。
虽然前面的确也有些铺垫痕迹,有伏笔。比如,祝鸿才看到曼桢来访,还特地打扮自己并涂了香水,坚持送曼桢回去等。再比如曼璐虽然厉声斥责祝鸿才,让他不要打曼桢的主意,但是心里也不是没有想过利用曼桢来拴住祝鸿才,稳固自己的家庭地位等。
可是,曼璐居然假病来诱骗和设计曼桢,使她猝然掉入地狱,这就太过激了。虽然之前安排了曼璐的前男友豫瑾出现,并且让他与曼桢有更多的交集,甚至对曼桢产生爱情,但是这种铺垫就足以令曼璐嫉恨曼桢吗?嫉恨可以理解,想要曼桢跟自己共侍一夫也还勉强符合人物设定,但是在不与曼桢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做出如此极端荒唐的行径,实在有点为了悲剧而悲剧的意味了。
诚然,曼璐自认为了解曼桢,知道沟通无用,不如直接用强,逼她就范,这是曼璐的打算。她对曼桢的嫉恨之心也可能由来已久,豫瑾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同为一家之女,曼桢读书工作,结交更好的朋友,完全脱离了她自己的出身环境。
而曼璐早早卖身舞场,周围都是祝鸿才,沈世钧父亲和舅舅那种酒色之徒,没有一个好人。曼璐为了养家,为了家人都活下去,牺牲很大,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豫瑾解除婚约,因此内心深处不免会失去平衡。
如果一个女人产生了嫉恨之心,恐怕是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吧。曼璐就对曼桢做出了人神共愤之事,假装快要病死了,骗曼桢前来陪伴自己,借故打发母亲回去,又安排曼桢住在一个将要囚禁她的房间里。祝鸿才闯进曼桢的房间,强暴了曼桢。
曼桢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面临如此艰难的困境,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整个人可以说是被毁了。激烈的反抗只会带来更加残暴的对待,打昏,囚禁,然后就是切断与世钧的一切联系。
在发生这件事之前,曼桢和世钧发生了争执,俩人头一次生气,赌气说了分手。原因恰恰就是曼桢为了维护姐姐曼璐的家庭地位和存在感,不愿意世钧对他家里矢口否认有姐姐曼璐存在,这当然也是为了给曼桢顺利嫁入未来婆家扫清障碍,也是不得已做出的权宜之计。但是,曼桢却据理力争,可见她并非一个自私自利的妹妹,她懂得姐姐对家庭的付出,不愿意为了自己感情顺利就抹杀了姐姐的存在。
真是令人窒息啊!姐姐在处心积虑地给妹妹挖坑,设圈套的时候,妹妹却为了维护姐姐的存在而对深爱的人发脾气,差点要分手,红宝石戒指都丢到了垃圾桶里面。
正因为她们姐妹俩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三观早就天差地别了,她们的血缘亲情也不能改变的现实注定了会发生亲情悲剧。就算没发生这种极端行为,也难再有姐妹交心的机会了。毕竟,她们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
先不谈沈世钧在发生这件事后所做的一切,我们来看一看这家里的三位女性,她们那艰难的处境,我们就会明白那时的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规训是多么残酷无情啊!
首先是曼璐的处境非常糟糕,她的压力直接转化成为生理的疾病和心理疾病。为了不一定会拥有的未来,为了尽快摆脱不再受待见的家庭地位,她奋力一搏的结果就是将曼桢也拉下水,推入火坑中。其实,她都活不了多久了,干嘛还要搭上那么好的曼桢去挽回祝鸿才呢?真是得不偿失呀。自己受的苦也要让曼桢尝一尝吗?那之前所有的牺牲又有何意义?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曼璐的认知也是她处境的一部分,甚至是致命的硬伤。为什么她会认为曼桢勾搭了豫瑾,为什么她会选择挽回祝鸿才的心,他能有什么心,不过是贪心不足罢了,为什么曼璐会孤注一掷做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选择,为什么她到死都执迷不悟还想说服曼桢嫁给祝鸿才,为什么她不会觉得伤感了曼桢欠她一个道歉?究其原因根本就是她坚决认为,女性必须依靠男性才能生存下去,这种心理决定了她的所作所为全都围绕男性来行事。
再看看曼桢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儿去。本来就不敢结婚,害怕自己繁重的生活负担拖累沈世钧,计划着等弟妹再大点儿才考虑结婚的事。姐姐跟了祝鸿才以后,就接过养家的重任,一个人做三份工作,就为了不再让姐姐养家,害怕姐夫因此责怪姐姐。所幸沈世钧也因为自己家里的情况比较复杂,也有点先往前走走看的意思,不过他心里认准了曼桢这个人了,他做任何事都会优先考虑曼桢,这是他们能够长久相处下去的基础保障。
本来曼桢还以为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首先她的认知已经使她比曼璐更加强大了,她知道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不是一味追求嫁人这条道路,有则幸矣,无则也无妨。她其实是个有力的承担者,照顾者,坚韧不拔且乐观向上。
在曼桢的生存环境里,她是无可指摘的,一个美好而温暖的人,一个值得信赖,也配拥有美好幸福的人。只可惜命运早已注定,摧毁她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念,将她打倒在地的并非外人,而是自己心存感恩,想要报答的姐姐。这种处境甚至比曼璐的处境更糟糕,其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毕竟我们谁会防备亲人袭击呢?
虽然曼桢并没有放弃生存,但是后面的故事真的太悲伤了,她其实已经死了,死在被姐姐设计的夜晚。杀死一个人的精神比杀死一个人的肉体更残酷,从此以后曼桢的心死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她们的母亲,她为何不肯对曼桢施予援手呢?她不知道曼璐会如此行事,震惊之余她又非常认同曼璐的观点,慌忙之中按着曼璐的安排踏上了自己独活之路,当然带上了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一大家子仓促离开了上海,就为了躲避沈世钧,害怕他来找曼桢,更害怕他找不着曼桢要大闹。虽然沈世钧的确找了,找了好几次,甚至都找到曼璐家去了,当时曼桢就被关在某间屋子里,但是他不够强硬,自我怀疑和无理由的推测验证了他对曼桢的感情不够坚定,这就使得他根本找不到曼桢,也很快就停止了寻找。
曼桢的母亲是糊涂人,既肯让大女儿出去混舞场,又肯让她嫁祝鸿才那种人渣,还不是因为孩子又多,自己又没办法生存。这种无力感充分暴露了她艰难的处境,眼见曼桢被伤害被囚禁,却只能假装没事一走了之。
那个时候的女性处境比现在更艰难,虽然现在也没有好多少,但是毕竟女性的认知普遍都有很大的提升,至少更多元了,不会那么单一,更不会被锁死在某种处境里。
女性的艰难处境主要表现在她们互相不支持,不理解,自己不肯往四处开拓,也拉扯着下一代不让她们去开拓,只想要一起走老路,明知道走老路会经历什么,但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觉得熟悉的老路最好走。
这样看来,且不说别人如何评价,单单她们自己都已经战火连绵,烽烟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