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高知识分子家庭,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父母说孩子不听话?
孩子是真的“不听话”吗?
一次机缘有幸参加了一个由父母小组举行的讲座——主题是孩子的感受。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却还误以为是孩子不听话。
我们来回想一下很多家庭中常见的场景:
当孩子说:“妈妈,我累了。”
妈妈回答说:“你刚才午睡过,不可能累的。”
这时孩子非常不耐烦,大声地说:“我就是累了。”
妈妈继续说道:“你不累,赶紧换衣服,我们要出门了。”然后紧接着孩子来开始哭闹起来。
很多妈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但是如果你有听过海姆.吉诺特博士的讲座,就会发现其实是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才会导致孩子哭闹。妈妈的回应就是在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要根据妈妈的判断来行事。这显然是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去理解他们。
有些父母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跟孩子其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感受他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们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感受加注在孩子身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忽略我们的感受,特别是在难受的时候,更希望别人能够倾听我们,孩子其实也是一样,他们在累或者难受的时候,也希望父母能够认可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说他们不听话。
那我们要如何具体去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倾听。举例说说:
小黄放学一到家就跟妈妈说,今天某某同学打他了。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头也不回地对小黄说:“你继续说,我听着呢。”
小黄接着说:“我也打了他一下,他又打我,妈妈你在听吗?”
妈妈这时还是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但嘴里却回答到:“我在听你说呀,你说的每个字我都听。”这时小黄已经没有说下去的欲望了,因为他知道妈妈根本就没有认真听他说话。
其实妈妈只需要看着小黄,认真听就行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很多家长也做不到。父母有没有在认真听,孩子是能分辨出来的,所以家长不要轻易去忽悠孩子。
其次,我们在孩子讲述的时候,不要去提问、责怪或者给出建议,以免打乱孩子的思路。只要在听的时候表现出关心,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自己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我们需要回应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不要试图回避负面情绪,举例说明:
小孩自己养的宠物,突然有一天死了,伤心不已的哭泣,这时你只是象征性地安慰一下:“别难过了,哭的眼睛都肿了,不就一只小动物吗?我在买一只给你。”这样孩子会哭的更伤心,还会大声怼你:“我只要这只,不要其他动物。”
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时孩子是在无理取闹,根本就懒得搭理,任由他在旁边自己哭。实际上只要我们直接说出孩子的感受就好,孩子的心里会有所安慰,觉得有人理解他们此时的感受。所以家长要学着去描述孩子的感受。首先是用一两个描述他们感受的词语,然后用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特别难过,根本就不想理你时,该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感受,画着画着,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完全释放出来,我们只需静静的呆在孩子旁边就好,孩子会感受到你的陪伴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