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wù)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b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wèi )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zī chéng)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yāo)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chóu)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xī)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suí)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译文:(孟子弟子)万章请教说:“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实行王道政治,齐国、楚国因此厌恶而出兵攻打,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商汤住在毫地时,与葛国为邻。葛伯放纵无道,从不祭祀。商汤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供祭祀用的牺牲。’商汤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没有用来祭祀。商汤又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供祭祀用物。’商汤叫亳地的民众去替他耕田,年老体弱的负责(给这些人)送饭。葛伯却率领自己的手下,去拦截带着酒肉饭菜的人进行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掉。有个孩子去送饭与肉,竟被杀掉,东西也被抢了。《尚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的人。’就是在说这件事。因为葛伯杀了这个孩子,商汤才去征讨他,四海之内的人都说:‘不是想贪图天下的财富,而是要为平民百姓报仇。’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征伐十一次,然后天下无敌。他向东方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他向南方征伐,北边的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早时,盼望及时下雨一样。做买卖的不停市,锄地的照常工作,他杀了那儿的暴君,慰问那儿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欢喜。《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不再受折磨。’(《尚书》)还说:‘攸国不臣服,周武王向东征讨,安抚那里的人民。人民用竹筐装着黑色、黄色的绢帛来迎接,希望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归顺伟大的周国。’那里的官员用竹筐装满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的官员:那里的百姓用筐装饭、用壶盛浆汤,迎接周王的百姓。原因就是周王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除掉他们的暴君罢了。《尚书·泰誓》上说:‘我的威武要发扬,攻到于国疆土上,除去凶残的暴君,征伐因此伸张,比起商汤更辉煌。’不实行王道政治就算了,如果实行王道政治,四海之内的人都将抬起头盼望他,要拥护他来做自己的君主。齐国、楚国虽然强大,有什么可怕呢?”
历史背景:据史书记载,商汤经历了十一次大的征伐战争,而最终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十一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灭葛国、有洛氏和征讨荆国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商汤主要是利用“得专征伐”的大权,扩充势力和影响力。 而第二阶段是灭温国、昆吾国、韦国和顾国,主要目的是剪除拱卫夏朝的羽翼。决胜阶段是和有娀氏、鸣条、三朡国和郕等四个诸侯国的战役。 这十一次战争全部都是商汤亲自指挥,且都取得了胜利,商汤确实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而且虽然善战,却不迷信武力,始终将政治宣传作为有力武器,以争取百姓拥戴。
葛国是夏朝诸侯赢姓之国,夏朝时,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夏启念他治水有功,封他的长子大廉为诸侯,封地位于葛,而大廉就是葛伯。《史记》中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商汤崛起之后,葛国成了首要讨伐的目标。 商汤讨伐葛伯名义上的原因是“葛伯不祭”、“葛伯仇饷”,然而在这些名义上的原因之外,地缘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龚自珍卷》中就记载,“夫葛何罪?罪在近”,葛国是商汤的邻国,再加上商汤出师有名,葛国自然就成为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过程中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