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情的起因
- 对于这次的软工杯项目,自己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总理说可以把我们的学习方法用在这个项目上时,我感觉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挑战(Todolist还算是熟悉的),像是终于把所学要运用到实际当中了。
(二)软工杯的经过
- 小组讨论:—— 经过两三次的讨论,最终确定了项目、分工、实现步骤、数据结构等
- 确认需求:—— 无
- 原型图:—— 心里默默地参考了简书的界面
- 事件列表:—— 无
- 组件图:—— 无
- 数据结构:—— 小组讨论时确定了数据库表的结构
- 分解任务:—— 没有写出来,自己在心里划分了
- 故事卡:—— 无
- 看板:—— 无
- 结对:—— 遇到解决一段时间解决不了的和组员商量
- DEMO预研:—— 无
- 估时:—— 无
- 实现:—— 因为这次负责界面部分,所以写了几个界面
- 反思:—— 无
- 验收检查:—— 截止日期前两天组长过来看了一下,说出了要改的地方,然后就急急忙忙的改
- Showcase:—— 过程中让其他组员帮我参考
- 技术博客:—— 无
- 总结:—— 无
做的好的:
- 虽然只是界面部分,但是自己也认真对待,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自己真正理解的
- 遇到问题也不像以前那样只会说:”为什么不是我要的效果,我明明写了啊?“而是会进行调试排错,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一步步解决。
- 收获了一些CSS知识
待改进的:
- 没有跟组长确认最终的界面图,导致前一天还在改界面
- 有时候想一起讨论,但是大家的时间调不开
- 不经常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找组长讨论
- 对一些技术没有很理解,用的时候就在试
- 没有估时,有时候就会花很长时间解决不了,也走不出来
- 虽然有上传到 github ,但是没有经常交流、没有 Showcase ,所以都不知道大家的进度,没有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数据库和后端代码等
- 没有写博客,学到的很容易忘
现在的进度:
- 界面写的差不多了,组长后端也写的一部分,现在就是实现前后端交互,然后自己也想学习整个流程,所以接下来就是交互和后端的学习,用 Java 语言
(三)跟以前不同的做法
- 小组讨论:—— 做之前组员一起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时间安排等
- 确认需求:—— 每个步骤都会先跟组长确认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
- 原型图:—— 对于有界面的画出界面原型图
- 事件列表:—— 分析所有的事件,包括点击事件、请求事件等
- 组件图:—— 对于有界面的画出组件图
- 数据结构:—— 分析该步骤用到的数据以及它的类型等
- 分解任务:—— 将这个任务尽可能分解小
- 故事卡:—— 组员一起做出所有卡片,每个人领卡
- 看板:—— 组员一起建立看板
- 结对:—— 对于有难点的选择和组长结对或者问其他人
- DEMO预研:—— 感觉这个有点做不到
- 估时:—— 做之前一定要先估个时间
- 实现:—— 实现功能
- 反思:—— 对比时间差异进行反思
- 验收检查:—— 每个功能完成后,自己检查后,都找组长验收
- Showcase:—— 每个功能完成后给组员展示一下
- 技术博客:—— 对于学到的技术要写博客
- 总结:—— 将每个功能的产出都写下来
自己可能出现的问题列表:
- 如果大家都没有时间在一起讨论怎么办?——可以在群里讨论
- 如果任务多没时间怎么办?——减少刷微博朋友圈的时间,确保每天有两个小时在这个项目上面,可以估时
- 如果有时不能完整按照这个流程怎么办?——可以调整,但是最后还是得补完(除非真的不需要)
- 想问题不全面怎么办?——和 pair 讨论,集思广益,注意时间
- 不会做的话怎么办?——除了问组内的人,还可以问实验室的或者老师(在自己谷歌无果之后),老师可能会适当给予正确的引导
- 效率低怎么办?——找搭档坐一起写,彼此监督,集中精力,尽量不被环境影响或走神太久
- 习惯拖拉到最后做怎么办?——每天都要更新进度,并且把产出发到简书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