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依赖越深,这种“把对方当作生活变量”的敏感度就越高

【事件】

最近因为我的伴侣出差,我的睡觉时间都比之前延迟了 1~2 个钟,之前对方在的话会比较早睡,然后我也会跟着早一点点睡觉。

突然意识到我在表述时,倾向于把自己的熬夜晚睡的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实际上伴侣出差不在家和我熬夜没有早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当我专注于当下,好好做饭、吃饭、休息、运动、洗漱、听播客等等......我发现事情忙完根本不用熬这么晚。

就算对方不在,我自己一个人也完全可以早一点收拾完睡觉。

【思考/领悟】

背后藏着一些很自然的心理逻辑——

1、亲密关系里的“共生惯性”会模糊责任边界。

亲密关系里,两个人的生活节奏互相渗透——他早睡的习惯像个隐形的“时间锚点”,我不知不觉就跟着踩准了步。

而当这个锚点暂时消失,惯性被打破,人很容易在“没人一起”的空隙里,纵容自己多刷一会儿手机、多拖延一会儿收拾,这其实是对“独自状态”的一种下意识适应。

长期共享生活节奏,他的存在早已像空气一样融入我的日常规律:他的作息像个“隐性坐标”,我跟着这个坐标走时,其实不用花太多力气去主动规划。

当这个坐标突然消失,我的生活节奏乱了,大脑会第一时间捕捉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他出差了),并本能地用这个最显眼的变量来解释结果(晚睡)。

就像平时每天搭同事的车上班,某天同事没来,自己迟到了,第一反应可能是“都怪他今天不捎我”——不是真的怪对方,而是“他在时的惯性”让你暂时忘了“自己也可以提前出门”这件事。

2、外归因是大脑的“情绪缓冲垫”。

承认“是自己没管好时间”,意味着要面对“我不够自律”“我对生活的掌控力不足”这类可能带来自我否定的想法,这会触发焦虑或自责。

而把原因推给外部(“因为他不在”),能快速给情绪“减压”——毕竟“对方出差”是客观事实,用它来解释结果,心里会轻松很多。

这种潜意识里的“趋利避害”,是大脑保护自我价值感的本能,就像被针扎时会立刻缩手,未必经过深思熟虑。

3、人对“变化”的敏感度远高于“自身稳定的问题”。

当生活里出现一个明显的“新变量”(伴侣出差),而同时自己的状态(晚睡)也发生了变化,大脑很容易用“因果律”把两者绑定——“因为A变了,所以B也变了”。

这种归因方式最简单直接,不用费力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更隐蔽的问题(比如“其实我独处时容易拖延”)。

就像突然下雨时,我们会先怪“天气不好”,而不是先想“为什么自己没提前看预报”,本质上是用外部变化覆盖了对自身主动性的思考。

【怎么做】

1、先觉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关系密切相关

2、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当我把晚睡归结到伴侣出差身上时,其实我自己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晚睡的处境的,相当于默认只有伴侣出差回来,我才能恢复早睡。

——这样说的话,一下就能看懂其中自己“辩解”的这个因果关系,经不起推敲哈!

所以说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把自己放在中心,而不是让伴侣成为我的中心之后,自己反而能够更快地从这种连续熬夜的死循环中脱离出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亲爱的儿子楠哥: 本来,只想给你发几句叮咛早睡的信息,结果想说的话越来越多,一发而不可收。 从早上整理完你衣柜,...
    瑶瑶清语阅读 2,744评论 19 16
  • 今天中午美美的睡了几小时,大脑特别舒服,在跟姐聊天,给她发我今天穿裙子拍的视频,看着我眼睛发呆,姐说大脑被怨恨恼怒...
    SX书莘阅读 1,105评论 0 1
  • 过去的两个礼拜当中去了很多的城市第一站山西太原第二站去到浙江杭州有来生就个人来说表面上是我是去到各地去飞翔这个啊,...
    趙婉合阅读 447评论 0 0
  • 会议目的:学习计划三角形梦想和关注部分,通过四化的话题探索,理解部落化学习以及工具应用的意义。 会议时间:2018...
    Lola162000阅读 1,295评论 0 2
  • 1、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阴 #不想# 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新年的第一篇书写。 新年新气...
    小飞侠喵阅读 60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