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最近因为我的伴侣出差,我的睡觉时间都比之前延迟了 1~2 个钟,之前对方在的话会比较早睡,然后我也会跟着早一点点睡觉。
突然意识到我在表述时,倾向于把自己的熬夜晚睡的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实际上伴侣出差不在家和我熬夜没有早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当我专注于当下,好好做饭、吃饭、休息、运动、洗漱、听播客等等......我发现事情忙完根本不用熬这么晚。
就算对方不在,我自己一个人也完全可以早一点收拾完睡觉。
【思考/领悟】
背后藏着一些很自然的心理逻辑——
1、亲密关系里的“共生惯性”会模糊责任边界。
亲密关系里,两个人的生活节奏互相渗透——他早睡的习惯像个隐形的“时间锚点”,我不知不觉就跟着踩准了步。
而当这个锚点暂时消失,惯性被打破,人很容易在“没人一起”的空隙里,纵容自己多刷一会儿手机、多拖延一会儿收拾,这其实是对“独自状态”的一种下意识适应。
长期共享生活节奏,他的存在早已像空气一样融入我的日常规律:他的作息像个“隐性坐标”,我跟着这个坐标走时,其实不用花太多力气去主动规划。
当这个坐标突然消失,我的生活节奏乱了,大脑会第一时间捕捉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他出差了),并本能地用这个最显眼的变量来解释结果(晚睡)。
就像平时每天搭同事的车上班,某天同事没来,自己迟到了,第一反应可能是“都怪他今天不捎我”——不是真的怪对方,而是“他在时的惯性”让你暂时忘了“自己也可以提前出门”这件事。
2、外归因是大脑的“情绪缓冲垫”。
承认“是自己没管好时间”,意味着要面对“我不够自律”“我对生活的掌控力不足”这类可能带来自我否定的想法,这会触发焦虑或自责。
而把原因推给外部(“因为他不在”),能快速给情绪“减压”——毕竟“对方出差”是客观事实,用它来解释结果,心里会轻松很多。
这种潜意识里的“趋利避害”,是大脑保护自我价值感的本能,就像被针扎时会立刻缩手,未必经过深思熟虑。
3、人对“变化”的敏感度远高于“自身稳定的问题”。
当生活里出现一个明显的“新变量”(伴侣出差),而同时自己的状态(晚睡)也发生了变化,大脑很容易用“因果律”把两者绑定——“因为A变了,所以B也变了”。
这种归因方式最简单直接,不用费力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更隐蔽的问题(比如“其实我独处时容易拖延”)。
就像突然下雨时,我们会先怪“天气不好”,而不是先想“为什么自己没提前看预报”,本质上是用外部变化覆盖了对自身主动性的思考。
【怎么做】
1、先觉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关系密切相关
2、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当我把晚睡归结到伴侣出差身上时,其实我自己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晚睡的处境的,相当于默认只有伴侣出差回来,我才能恢复早睡。
——这样说的话,一下就能看懂其中自己“辩解”的这个因果关系,经不起推敲哈!
所以说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把自己放在中心,而不是让伴侣成为我的中心之后,自己反而能够更快地从这种连续熬夜的死循环中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