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维理解世界—晨星读《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的作者万维钢是前物理学家、科学作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在是得到专栏《精英日课》全职作者。他在书中提倡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以科学的视角解读生活。书中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颠覆了原本存在于我们常人思维中的错误观念,这里选取三个内容分享给大家。

1.放弃文人思维,反常识思考。什么是文人思维呢?就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原始思维,倾向于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世界、解释问题,具有依赖直觉、掺杂观点、喜欢细节的特点。而理工科思维则可以通过理性的评估和量化进行分析,然后作出科学的取舍决策。

一看评估。我们常常在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促销的商品,如果使用文人思维就会关注到“便宜”这个点,从而产生购买冲动。而理工科思维则不同,会通过利弊进行分析,综合考量评估,然后再做决定。

二看量化。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化例子。决策之前,对目标或任务进行评估,通过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得出量化的分析结果,从而作出理性的决定。这是理性决策的方法,也是量化思考的力量体现。

2.避免无效阅读,提高学习力。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泛泛而读,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知。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人迅速提高知识获取速度,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冲浪和强力研读两种方法对于拓展阅读的深度和效率非常管用。

高效冲浪是指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深度。网络信息量大、知识储备丰富,但是也有很多鸡肋信息,鱼目混杂,信息含量不大。我们要用由粗到细的精读方法,即通过随便翻翻、略读和精读这三个步骤,阅读我们真正需要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类比、遴选,避免我们浪费时间阅读品质较差的文章。

强力研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本书读两遍,而且最好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其中,第一遍是正常通读,不能追求速度快,慢慢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读第二遍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挨个字读,还要把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跳过去。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为了“跳出来”,就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到读完为止。好读书笔记有四个要求:一是要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二是要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三是要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四是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通过记录读书笔记,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书中的脉络,领会作者的真实用意,充分消化吸收书中的观点,最终成为我们自己的见解和知识。

3.学会刻意练习,防止自动化。盲目地练习很容易让我们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自动化可以让我们待在舒适区,使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刻意练习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只在“学习区”练习、掌握套路、用好即时反馈、保持高度集中,才能够让练习更加有效。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里面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夹在二者中间的则是“学习区”。我们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如果想要做到持续进步,那就强迫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在学习区学习、工作。

掌握套路关键就在于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练习。2011年的 CBA 比赛中,易建联有一个命中率相当高的跳投动作,叫做“金鸡独立”,为他在赛场上获得了更多进球,这个动作就是他有针对性重复训练的结果。

即时反馈的优点在于能够随时确定练习方式的正确性,并及时加以纠正。从某种角度看,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就象我们上学考试一样,考试之前我们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学习内容都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上了考场就发现好多东西自己并不理解,只是处于熟悉的状态,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考试也是一种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高度集中就是要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排除外在干扰,保持高度专注。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做到高度集中。高度集中需要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并学会单独练习。从历史和艺术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高度集中的优势,成功的人大多都是通过“闭关修炼”“面壁十年图破壁”进行自己练习而获得成功。

总结书中观点,我们可以运用反常识的理工科思维作出科学的取舍决策,高效冲浪和强力研读的阅读方法提高学习力,刻意练习防止自动化的行为习惯不断在学习区持续精进,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晨星写于2021年3月18日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