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边的书】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博士
【让我有共鸣的点】P16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满足某种愿望,但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引发我回忆的故事】
昨天孩子去学农,我把前几天特地买的鞋套拿出来,让他自己放在带去的背包里。结果他下午打电话回来,一开始兴高采烈的跟我讲他们在农田里干了啥事,有多好玩。接着他就问我他的鞋套在哪里。我一听,真是有点无奈了,心想:这小子,自己带的东西又又又找不到。
我就让他自己再找找,让他不要丢三落四,也不要一丢东西就找他妈。
我一说完,孩子蔫蔫的就说那好吧,说他自己再找找。
晚上孩子回来,满脸笑嘻嘻的跟我讲,今天怎么割稻子,怎么扎稻草人。然后提到了他的鞋子,他把鞋子拎起来给我看,还对我说:“妈妈你看,脚踩到稻田里,全是泥巴呀。你看,鞋子上,裤管上都是。”
好了,看着他的鞋子,我心里的火就被点起来了,我问他:“你那个鞋套没找到吗?” 他说我没有找啊,我看着反正都已经弄脏了,就没有找了。
我一听,忍不住说他:“你怎么每次都这个样子?自己整理的东西,自己都记不住。那一开始特地去买这个鞋套干什么用?现在买来了,也给你带去了。你连找都不找一下,那你当初带去干什么呢?”听完我的话,孩子的脸垮了下来,然后把书包一丢,转个身就到房间里去了。
老公晚一步到家,进门就问我孩子呢。我努努嘴告诉他:在房间里呢。老公感觉我的脸色不好,语气也不好,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就把经过说了。然后补充道:“这孩子没脑子啊,自己整理的东西都记不起来,老干这样的事情。”
我老公后来就对我:孩子丢三落四的确是不好,你说他也是为了他好。 但是你看跟孩子说的时候,是不是要心平气和的来呢? 不要黑着个脸,语气里都是指责,埋怨和失望。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同,听到的人感官也不一样的。你说是不是?
你想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想让孩子从这次的事情里吸取教训。但是你沟通的方式不对,你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忽视了他的感受和需要。现在看看,他不但接收不到你的好意,反而跟你置起气来了。
真的是,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对文章中这句话太有共鸣感了。
【以上对我的价值】
1. 语言是可以伤人的。不恰当的沟通,会让爱蒙蔽。
2. 沟通是全方位的。
沟通绝对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还通过姿势、表情、气味,无时无刻在与别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
甚至在进行着潜意识层面上的交流。只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觉察到这种深层次的沟通模式而已。
3.作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要多反思,多学习,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从而去维护好亲子关系,让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碰撞只有光,而没有火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