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作品《目送》,记录了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容易与大部分读者产生共鸣,常作为必看书目被推荐。其中,其中有一篇“寒色”的文章,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写到自己在众人面前遭遇了尴尬,因为因为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家,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心中构筑一个理想的家,或温馨,或宁静,或热闹,所以作者无法回答读者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即便是作者回答了读者,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的答案。
其实,我们也会不时的问自己“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当我们羡慕别人的家时,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曾无数次的问自己,问丈夫,甚至问孩子,但是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不过,每年放假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时,我觉得很踏实,吃的饱,睡的香,和爸爸妈妈有说有笑,有吵有闹,总觉得自己只有这个时候,活的是最真实的。
一大早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看着他们喝着热腾腾的豆浆,我觉得我活在家里。每天接送儿子去上学,帮父母收拾家务,看着开开心心的儿子,干干净净的家,我觉得我活在家里。和丈夫肩并肩地坐在床头,合计着家里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我觉得我活在家里。亲戚朋友来做客,忙前忙后,烧制一大桌饭菜,开开心心的吃饭、说笑,我觉得我活在家里。
现实生活中,总会时时发生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为了生活,你不得不常年奔波在外,家中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家人分离的时候多,相聚的时候少,短暂的喧闹声过后,又回归于沉寂,墙上滴滴答答的钟表显得格外的刺耳。
谁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早些年,人民几乎都是安心地生活在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兄弟姐妹,大多数时候,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地相距很近,隔三差五地回到父母家小区,浓浓的家的味道让我们倍感温馨幸福,家人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为这父母就是家。
如今,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迫于生活的压力,人民开始走出家乡,来到城市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家中的成员开始陆陆续续的走出家门,只有一年一度,家中才会有少有的欢声笑语。
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成年后组建的小家才是家。两个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即便没有一个固定的居住地。有了孩子之后,这个小家变得热闹而混乱,从早到晚忙于对孩子的照顾,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到离开家上大学的成年人,心中的家始终在孩子身上。早晨端上热腾腾的豆浆,看着孩子喝下才安心。吃完早饭就开始考虑午饭吃什么,一边做饭,一边说着耳朵听门响声,期待着孩子的放学回来。孩子做作业时,总会送上一杯热牛奶,顺便瞥一眼孩子的作业,并温柔地说“休息一会儿,喝杯热牛奶吧,孩子。”
其实,无论大家小家,都应该是避风的港湾,都应该是温馨幸福的,都应该是互助互爱的。小家固然重要,但大家也不可忽略。一个完整的家不应该只有孩子,还应该有曾经给过我们爱的父母,家是一家人的幸福,家是一群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