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生毫无意义的知识、无法引起学生内在在学习愿望的活动,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为真正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兴趣“第二次倒转”就是必须的。所谓“第二次倒转”,是在承认“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及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次倒转”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和占有“可言说”“可分析”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透过此类知识的学习“见到”“体验到”那些“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存在,比如智慧(愚蠢)、理性(情感)、高尚(卑鄙)等。当然“第二次倒转”的过程绝不是原原本本地“重演”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促使学生思考知识发现与建构的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评价知识以及知识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等等。如此,学生“好像”进入人类历史实践的过程,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与节奏,与历史事件、人物在一个频道上共振,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一样,仿佛“亲身”“参与”了历史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了。
简单地说,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3)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三点是对教师工作的极大概括与提炼,而要做到这三点,教师还必须做大量的前提和准备工作。如果要列出必须做的工作的话,一下几点比较重要:全面把握学科结构和内容;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规律、学习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希求、愿望、喜怒哀乐;与学生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凝聚精神于学习之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及策略,以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