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32起床
把学习当作目的,源于对知识充满好奇,把探索作为兴趣,更容易品尝到知识的美味,不断享受沉浸、苦思、探究、顿悟中的“高峰体验”。一个把学习当作目的的教师,不会纯粹为了成绩、职称、工资等外在因素而学习,也不会因为得到职称后而停止学习。对这类教师来说,学习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郝晓东)
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读书。多知道一点儿,活得明白一点儿,总是好的。
美国亚力山德拉·卡弗拉科斯 凯瑟琳·明斯《深度成长》,我以为是名实一致的书,其实不是。它是一本指导人找工作的书。被坑了。
有些奸书商善抓痛点,坑害读者。像此书封面上,就有这么一句;成长的模式决定了人生的层次。而其内容与这句话毫无关系。
翻完美国多利·克拉克《深潜 10步重塑你的个人品牌》。这书对新入职者或许有用。我需要的是更专业、更深入的书,显然对不上号。
二、继续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185-248)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首先是结合身体各部分,然后是整个身体与意识结合,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为实现这个目标, 1500年前,帕坦伽利设计了技巧渐进的八阶实修法。前两种实修称为“道德准备”,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端正意识”;它们的作用是在实际展开心灵控制之前,尽可能把精神伤害降至最低。实际上,第一实修“制戒”,要求一个人节制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与思想——虚伪、盗窃、淫欲、贪婪等。第二实修“内制”,即遵守清洁、学习、顺从上帝的规矩,这都有助于把注意力导向可预测的模式,使控制注意力更为容易。
接下来两种实修与身体的准备有关,让瑜珈行者养成能克服感官需求的能力,保持精神集中,不会疲倦或分心。第三实修着重“坐法”,意即长时间静坐而不向压力或疲惫屈服。这部分是西方人最熟悉的瑜伽,通常令人联想到一个人身上只包着像尿片的东西的行者,头下脚上倒立,双腿还盘在颈后。第四实修“调息”,目的在于使身体放松,呼吸节奏稳定。
第五实修是进入正式瑜伽修行门户的预备动作,称作“制感”。它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瑜伽的目标与本书所描述的心流活动多么接近——控制内心所发生的一切。
第六实修“执持”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刺激的行为,可视为与前面的“制感”相互应;前面我们学习把事物摒除在心灵之外,现在学的则是把它们封锁在心里。第七实修是“静虑”,在此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外来刺激,就能忘怀自我,专心致志,使外来干扰毫无可乘之机。瑜珈行者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三昧”,意即沉思与思考对象合而为一。
音乐是经过整理的声音资讯,帮助我们组织和安抚心灵,降低精神熵,或因目标受到杂乱资讯干扰所引起的失调。聆听音乐可消除厌倦与焦虑,严肃而专注地聆听,更能产生心流体验。
聆听音乐最初往往只是一种感官体验。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什么样的声音会产生愉快的反应,完全是受神经系统中的基因控制。
音乐下一层次的挑战,那是“连小事”聆听。凄凉的萨克斯风,令人想起大草原上暴风雨将至,婺源密布、昨天比例的情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宛如眼前呈现雪橇吃过颜色森林,铃声叮当的一幕。
“分析式”聆听是听音乐最复杂的阶段,此时注意力已脱离了感官与情节叙述,转而投注在音乐的结构元素上。这一层次的聆听技巧是辨识作品潜藏的秩序及达成和谐的方法。这又包括:用批判的眼光,评估演奏与音响效果的能力;比较同一作曲家稍早与稍后的作品,或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比较乐团、指挥或乐队稍早或稍后的演奏以及其他个人或团体对乐曲的阐释。
运用心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白日梦:通过心灵意象排演一连串的事件。但即使这么简单的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人仍然做不到。白日梦不但能借着想象弥补现实中的不快,创造情绪的秩序——例如,一个人在想象中目击虐待自己的人受到惩罚,挫折感与攻击欲就会缓和很多——同时也能帮助孩子(还有成年人)预习想象的情况,在情况真的出现时,用最好的方式应对,并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与出乎意料的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意识的复杂性。只要运用得宜,白日梦也能产生无穷乐趣。
很多人一离开校门就不再学习,因为一二十年受外界强迫的学生生涯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他们长期受老师和教科书操纵,毕业的那天就是他们的自由之日。
但放弃运用象征技巧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的思考会受邻居、报纸社论、电视节目所左右,他会被专家学者牵着鼻子走。在理想状况下,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这时,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正如柏拉图在《斐里布篇》中提及苏格拉底一个门徒的经验:
初次畅饮泉水的青年,快乐得好像发现了智慧的宝藏,欣喜若狂。他会任选一个论证,把所有的观念凑拢,综合在一起,然后又把它们一一拆开,分析解剖。他会诘问自己,然后又去诘问别人,他身旁的人不分老少都被他诘问不休,连他的父母也不能幸免,凡是肯听他说话的人他都不放过……
这段话写于2400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一个初尝心灵心流之美的人的兴奋反应,我们还是找不到比这更生动、更贴切的描述。
三、暑期课程备课
昆虫的化学武器和建筑(林育真 许士国《隐秘的昆虫世界》)
一座腌制的村庄(禾源)
奇特的鸟类和疯狂的飞行者 我想变成一只鸟(荷兰 保罗·舒腾)
张献忠杀人考(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