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子弟君最贤,分忧当为百辟先。”这是出自唐代王维《送李睢阳》中的一句诗句,用在缪氏先人缪贤身上可谓是恰如其分。缪贤为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因向赵惠文王举荐舍人蔺相如而名标青史。当时赵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君主是世袭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政、军的双重首脑。在君主之下,是以相邦、大将军为首的文武百官。其他官职主要有:司寇、御史、假相、内史、中尉、宦者令、田部史七个部门,这些部门有的是沿用旧制、有的是借鉴别国、有的是赵国首创。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各司其职,控制着整个国家。
根据赵国的官制,相邦为百官之首,辅佐国君办理各项军政大事,大将军总理军务,司寇掌刑法,御史兼有秘书和监察的双重职责,内史职掌国家租税、钱谷与财政收支,中尉以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为职责,田部史负责征收租税,而宦者令则负责管理一切内廷事务。
公元前 295年,赵惠文王亲政后,积极变革,任人唯贤。他所选用的官僚大都是德才兼备,各方面出类拔萃的显赫人士,少数政治清明,忠心耿耿,具有可造之才的后起之秀也被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形成自己的肱股。如蔺相如、廉颇、赵奢、缪贤、李牧等人的位置虽不及赵胜、李兑等王公贵族显耀,却也开始接近权力中枢,他们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职能,心无羁绊。
言之有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宦者令这一官职的历史经纬,张本继末。我们知道宦官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形式,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周礼》,人们普遍承认宦官起源于先秦这一推论,至于是源于“书契时代”、还是源于“天象”都是十分的含糊,甚至牵强附会。但他们都佐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宦官制度的起源至迟在战国时期。
提起宦官这一称呼,很多人将他与“太监”等同,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因为太监一词出现在明清时期,战国时期的宦官职位、权力远远要高于后来的太监,两者根本无法比拟。就拿赵国来说,宦官是所有在皇宫里面为皇帝和皇族服务的官员总称,宦者令是这些官员的头目。赵国的宦官等级分明,从高到低一般分为八级,地位较高的宫正、宫伯、内宰等职位一般都是由王族成员担任,只有职级较低的阍人、内竖等角色,才由阉人来担当。
在战国时期,各国制定什么样的宦官制度,和国王个人的信仰和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赵国之所以设置宦者令,而不是宦官令,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赵王敬畏天象,他深信“宦者四星,在帝位之侧”的说法,加上想吸取“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惨痛教训,因此从进一步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出发,决定赋予赵国宦官机构庞大的权力和等级,从而分散相邦、大将军等官僚手中的权利,主要决策由皇帝直接管理,使其成为真正的最高统治者,这就需要有一批值得信任的得力忠臣,帮助国王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重要的情报和建议,甚至监督官员的行为。所以说,宦官的存在对于维护朝廷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一种特殊的、干预国家政治的势力。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赵国在赵惠文王时期担任宦者令的是缪贤,虽然对其生平着墨不多,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缪贤绝对是一个不逊于葡相如和廉颇的风云人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出生于名门贵族。这从缪贤家中豢养舍人而得出结论,在战国时期,只有公卿将相、达官贵人等显赫官僚才有资格豢养门客,才有有志的门客愿意投其门下,因为他们只有跟对了主人,才能衣食无忧、出人头地。在战国时期,一般情况下,宦者令下面类似于宫正、宫伯、内宰职级的宦官都要由王族成员担任,何况是权高位重的宦者令呢。
二、知识渊博、悟性高。缪贤作为管理一切内廷事务的官员,长期与君王打交道,有时既要做君王的耳目甚至参谋,有时还要按照君王的旨意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这些都需要有智力超群的权谋和长期积累的经验,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和悟性能被君王看中吗?缪贤渊博的知识还体现在慧眼识珠的本领上,楚国和氏璧失窃多年后辗转入赵,但无人能识,缪贤却能凭直觉以500金购得,他这种以色辨玉的本领必然源于丰富的学识和超人的智慧。
三、道德高尚、甘为人梯。缪贤任赵国宦者令时,虽然执掌的权势很大,地位也很高,但他胸怀坦荡,坚持做人的原则,从不结党营私。公元前281年,因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王得知后就派人给赵国送来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天上那有掉馅饼的事,赵王担心此事有诈,但又不敢不从,所以急着找一位赴秦的使者,缪贤见无人敢应,就冒死举荐自己的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此举既解了赵王的燃眉之急,又为蔺相如提供了人生难得的舞台,可以说,如果没有缪贤的举荐,蔺相如就无缘谒见赵王,无缘出使秦国,更不会有完璧归赵和后来的渑池会、将相和等千古美谈。因此说,缪贤不计得失、不图回报、为国分忧的崇高品质令人十分敬佩。
虽然相关史书对缪贤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也算得上是青史留名。其实在战国时期,各国都设立了宦官机构,都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有的宦官头目得宠后利欲熏心,干涉朝政,有的甚至参与宫廷争斗,导致朝政动荡,如赵高、郭开之流就是家喻户晓奸宦代表,流下了千古骂名。而像缪贤、景监这样的良臣宦官其实也不少,只是人们对战国时期的宦官真实状况知之甚少,与东汉之后的宦官混为一谈,加上一些影视作品为博取眼球,胡编乱造,凭空臆想一些情节,给历史上宦官的整体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尊重历史应该是每一个有修为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历史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缪贤是一位良臣,早有历史定位,不容任何人玷污。我们缪氏后人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结论说出来,以正视听。
历史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的范晔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据史直论,指名赞扬了汉代以前有作为的宦者管苏、缪贤等人,他写道:“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 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右通政、诗人吕希周留诗赞美缪贤等宦官,曰:“四星旁列紫宸前,入雅时闻孟子贤。披勃有功还裕后,管苏多台竟谁先?朴中肯炫冰纨饰,纳约常存《急就篇》。最爱相如尔能荐,渑池高会至今怜。”这些宝贵的记载都证明了缪贤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正人贤臣。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是爱国与担当的典范。
至于缪贤的生卒时间,《史书》中虽没有明确记载,然而一句“我曾随大王与燕王会盟于边境,燕王私下对我说,他很赏识我,很乐意与我交往”的对话却能给我们留下一些想象空间,这句叙述虽然没有具体的年份,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这就说明在赵武灵王时期,缪贤已经担任宦者令,并且有一定的权势,否则,身为一国之君的燕昭王也不至于来巴结他。根据公元前295年推算,这一年赵武灵王46岁,燕昭王41岁,赵惠文王14岁,刚参与听政。据此分析,缪贤年龄应该介于赵武灵王与燕昭王之间,约43岁,约生于公元前338年。让我们再用该结论来推算一下公元前281年缪贤向赵惠文王举荐蔺相如时候的相关人员年龄,看是否符合逻辑。赵惠文王生于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99年5月赵武灵王传位于他,那时刚满9岁,朝政由公子成、李兑共同执掌。公元前284年,24岁的赵惠文王亲政。关于蔺相如的生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仅有“蔺相如病笃”于赵孝成王七年(即前259年)的记载,并没有记录出生年代,民间部分学者认为是公元前329年,但国学教育家、书法家陈百川在《百川论道 | 蔺相如》中认为:“蔺相如生于公元前324年,寿命约66岁。属相马,河北保定人。”据此推算,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27岁,蔺相如43岁,缪贤57岁,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
这次边境会盟应该是赵武灵王与燕昭王的一次小范围会晤,主要是商议两国结盟及重新划分疆域问题,地点应该在燕国新筑的位于保定城东五里的广养城。由于燕昭王继位时得到过赵国的扶持,在吞灭中山国的战役中也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加之刚经历过内乱,国力衰弱,所以为了多争取些实惠,就连赵武灵王的宠臣缪贤也要巴结巴结。最终燕国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现保定市区的地域,保定以南地域全部划归赵国。赵国从此实现了领土统一。
先贤美德垂青史,留下光辉照后人。作为一名缪氏后裔,今天我们重温缪贤先人这段传奇的历史,让我们对缪氏先祖们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的了解。联想到当今社会的现象以及习总书记关于治国理念思想的启迪,我们国家不正是需要像缪贤这样甘当伯乐不计荣辱的担当,需要像缪贤这样纵然亮丑也要举贤荐能的情怀,更需要大量的蔺相如式英雄豪杰竞相涌现,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作为一名缪氏子孙,我为先祖中有缪贤这样的杰出人物感到自豪,感到荣耀!慎终追远,愿所有缪氏先贤的精神永垂不朽!万世流芳!
缪庭汉 撰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