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课程中,我们选读了《中庸》的一篇文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大家知道服是什么意思吗?在甲骨文中服是两根棍子拿在一起,而那两个棍子其实就是古代的兵器,这也就代表着休战,休战的意思就可以说是不的意思。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学了不会,但是你要继续去学。
而剩下的也就是这个格式了,有福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你要问你问了不知道那你要继续问,有弗思,思之弗得不错也你思考你思考了,不知道那要继续思考,有不变变之浮名,你不知道怎么辨别,那你要继续去辨别,有服刑行之弗笃弗措,也也就是这个格式了。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只。只要一个人可以,那么100个人也可以,如果10个人可以那么1000个人都可以,你要么不去学,要么不去问,要么不去思,要么不去变你就不去行,那么如果行了问了思了学了变了,就不要中途放弃,只有坚持才可以多出努力,到最后也可以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结果。不过在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道路上,你需要付出比他人多10倍以及百倍或者千倍的努力才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结果。
我很好奇,如果你再问了以后你不知道,你还会继续去问下去吗?我觉得我应该会继续问下去,首先可能是因为满足我的好奇心吧,让我知道这个题的答案。其次就是也想增加一些知识。如果你知道了答案,但是你只知道了答案,并不知道过程,你还会去问吗?我觉得我会去问的,就像你遇到了一个人,他可以跟你说话,但是他的话没有思想。那么他就只有一个躯壳,没有精神。
如果已经达到了“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界,你还会去问吗?我觉得是应该要去问的,因为一个人他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学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他还是会有不懂的。
在以前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他说过一个词叫知行合一,就是你不能只知道不行动或者是说你不能去行动知道。你需要让两者结合在一起。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你需要去辨别去辨别一个事情是否是正确的,以你的行为他是否是正确的,你也要去问问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