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喜欢读那类美的让人心疼落泪的文字。早些时候,读这类文字只是觉得美,并没有心疼的感受,现在变了,常常心疼的流泪。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像呢?是心变得越来越善良还是心肠越发软弱?这个问题不好答,但既然问题提了出来总得回答吧,我思索了一段时间,得到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冠冕堂皇的答案:文学的力量正在悄悄地在我身上发挥着作用。这样的一个人在繁杂的社会上是吃不开的,就为自己辩解:咱也是青眼看人白眼观世嘛!其实说此话跟孔乙己骂“儿子打老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跟黑夜里走在乡间荒僻小路的孩子高声咋呼壮胆差不多,走几步还是要回头瞧瞧,看看有没有鬼跟着。
一个农民的的儿子即便西装革履脖子上束再漂亮的领带,在大都市还是胆怯的,我起码是这个样子。那就亲近文学呀,文学是不欺负也不小瞧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我则称文学是如水的柔情凝成的。
有了这个觉悟,我就翻来复去读那几本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我认为并不是读一万本书,一本书读一次就是读过一卷,读过两遍就是读到二卷,读百次就是读一百卷,读一部书读一万遍试试,“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书读过万遍不是专家也是半个专家。
读美得让人心疼、流泪的文字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认为是好的,虎狼看到孱弱的羔羊会不会说“我不吃你我就得饿死”不晓得,反正做人得有人味,我就发觉自己越来越有人味了,以致于有一些人说我精神上出了问题。朋友说一碗红烧肉七八个人围着,大眼瞪小眼,眼珠子都发着绿光,谁抢先吃,入口不嚼便下咽谁就可以弄个肚里圆。我当然要反击:肠肥脑满的是猪,猪吃肥了是等着有人宰的!朋友白瞪我:你真是个神经病,抢还抢不到手,你就等着喝那点剩汤吧!我微笑着说:
亲爱的,这是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社会,人是不会饿死,嗜欲过深就会把你撑死的。
由此清楚了一个道理:
一个已经被雕琢了的人,一个强硬的灵魂已经被腐蚀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很难让人读出美感来的,更谈不上让心疼的流泪了。呼唤童年,梦想返璞归真,也只是梦想罢了。美好的东西是呼唤不来的,心里得有才是,但呼唤比不呼唤要强一些。良言一句三冬暖也是这个理儿。心存美好所散发出来的的魅力,跟装出来的所谓魅力是不一样的,装出来的叫气势不是魅力,魅力是温润的君子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