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们就喜欢跑出去玩,到山上、到坡里,毕竟在家里大人要管着你,出去了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那个时候我们出去可得劲了,春天的时候出去踏青、放风筝。那个时候的麦地里面的麦苗刚刚好,踩着不软不硬,光着脚丫子跑都可以,这时候的山上没啥好吃的,我们就逮着婆婆丁的花来嗦几口,多少有点甜味。
那个时候我们放的风筝都是自己造的我们叫八卦,用从竹席上拆下来的竹条编成两个正方形,然后两个一交错成八角形,糊上报纸,在三个角上栓上线,最后在底部坠上布条子,这个是根据风力大小来邦东西用来稳定风筝的。放风筝的线是到他们盖房子哪里剩下的工程线或者是家里面织毛衣剩下的毛线(这个毛线不行后来就不用了),缠风筝线的滚子就五花八门了,有时用树枝,有时用棒槌骨头(玉米的骨头),有时用个易拉罐,家里面父母会木工活的找点废料给打一个滚子,那个时候有这个大家都争着试试手,这个东西好使,缠线放线都快,而且还有一个别线的地方,累了把线卡住用东西压住就可以休息一下了。
放风筝要看风大小,风小了可以跑一下把放风筝风筝带起来,放高了高处有风就可以往远处放了,要是风大那就得在风筝下面挂点东西压压它,我们一般挂的东西就是地里有什么就挂什么,什么棒槌札(玉米杆的根)、棒槌骨头、小石头,只要能绑上,只要能坠住风筝,让它保持平衡都可以。只要它在天上稳定住了,就可以放线了。那个时候记得曾经放的好远几百米是有,有一次缠线好几个人都缠累了,实在收不回来了忍痛拔线断了才回的家。那个时候的各种材料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线都是好多的碎线接起来的,轻易是不想弄丢的,但是出现特殊情况就没办法了。我们经常放风筝的地方有个高压塔,要是风向偏了风筝缠到了高压线上我们就只能放弃了。
再后来家里面有给买风筝的,有蝴蝶、蜻蜓、鹰、鱼,这都是带着线跟缠线的滚子。但是线太短,而且细,滚子呢缠线放线都挺费劲的,它转5圈还没有我们自己造的滚子缠一圈管事。我们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线和滚子放买来的风筝,但是那些不太过瘾,毕竟便宜的的它太轻,贵点的把家里不给买。买来的还不经造,玩不了多长时间就废了,所以我们还是喜欢自己糊的八卦。
现在的我们见面基本上还放啥风筝啊,除了喝酒吹牛逼,开团玩游戏,基本没啥别的事干了,抽个时间组个队,放个风筝,烤个肉、喝点酒,长大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变了,生活你可以让我们更加成熟,但是童真我们从来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