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将进酒·君不见》中直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仙”的浪漫情怀,也再次印证了他惯用的夸张手法,黄河怎么可能来自天上!那它的源头到底在何方呢?无数人怀揣憧憬,踏上探源之旅,可人们既能斩获几多欢喜,同时又略感有些遗憾。
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而青海省的玛多县素有“黄河之源”的美誉,人们一般是先赶到县城,再沿着弯曲的河道驱车前往“牛头纪念碑”。全程90公里的路途,有一半是高低不平的石子土路,车行其上,颠得人直怀疑人生,好在沿途绮丽的风景抚慰了人们的辛劳。
道路两侧是空旷的荒原,许多类似废弃的“电线杆”引起了游人的注意,而且地面上到处是小土堆。其是鼠兔的杰作,这种动物的长相融合了老鼠和兔子的特征,但行为更类似于土拨鼠,非常善于打洞。当地人一直认为它们是破坏草皮的罪魁祸首,所以大力培植它的天敌老鹰,树立起众多为苍鹰歇脚的木杆,从而构成高原上独特的一景。
正当人们对搓板路叫苦不迭之时,跃入眼帘的各种野生动物立马令人兴奋不已,纷纷驻车下来拍照。体型硕大的藏野驴一般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它们大多不怕人,兀自低头啃食绿草,还愉悦地挥舞着小尾巴,似是见过世面的“老油条”,任由你抵近抓拍。而藏原羚则要羞涩得多,它们时不时地抬头观察周围的情景,一旦发现有人靠近撒腿便跑,留下白白的屁股在身后晃动,逗得人们忍俊不禁。
最令人欣喜的是途经鄂陵湖,其与前面的扎陵湖为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湛蓝的湖水与天空相接,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天际,哪里是湖岸,水天一色间白云飘飘,云移影随,构成一幅水光潋滟的动态图画。更有无数鸟群不时地掠湖而起,啁啾的鸣叫声不绝于耳,游人恍若置身山清水秀的江南,只是远处巍峨峰峦上的皑皑雪冠,提醒人们这里是青藏高原。
鄂陵湖在历史上还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让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从拉萨出发千里迢迢赶到鄂陵湖畔迎接公主,时至今日湖边仍矗立着缅怀文成公主入藏的佛塔,而不远处便是此行的终点黄河源头纪念碑。其建于1984年,位于海拔4610米的措哇尕则山上,为铜质牦牛头形状,在其底座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着“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
但牛头碑所在的地方并非黄河的真正源头,其源在距此处100公里的巴颜喀拉山脚下,那里有众多高山融雪形成的泉眼,涓涓细流汇聚为小溪,再依次注入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奔涌为浩浩汤汤的大河。出于安全考虑和保护河源地的需要,黄河最初的源头现在不允许涉足,因此给人们留下些许的缺憾,但一路的意外收获早已让人心满意足了。
而细细品味李白的诗句,其似乎也言之有理,并非夸大其词的无稽之谈。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在青藏高原被抬升后,化作雪花飘落于高山上,融化后变成黄河之水,岂不就是天上来的吗?它们奔流到海后再度被汽化,进入下一轮的循环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人们矗立于牛头碑下,耳畔仿佛响起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铿锵之语,心中激荡着《黄河大合唱》的高昂曲调,寻源之旅遂画上圆满的句号。
20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