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听觉敏感期
通过对婴儿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宝宝两个月大时就会把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4个月大时眼睛会一直盯着说话人的嘴并且嚅动自己的嘴唇,到了6个月大,宝宝就能掌握一些单独的音节了,慢慢的会发出音节并且重复,但要一岁左右才会发出真正有意义的词汇。
儿童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声音,比如,爸爸妈妈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乐器的声音、不同语言的发音。成人的对话为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满足了他们说话敏感性的需要。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和儿童说话时,他们会很满足的微笑。
二、动手敏感期
儿童心理的发展与手的活动相结合,因为手受大脑控制,有了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能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性格也更坚强。手的技能与腿保持平衡的能力结合以后,他们会要求走路,甚至拿比较重的东西,并且喜欢攀爬,想要到高处。在这些过程中他们都是在锻炼力量,是一种自然发展的需要。
但是很多成人有些焦虑,“不要拿、别动”之类的口令经常出现,其实他们需要在环境中寻找各种可以看或听的东西,这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心智。儿童想要扫地、倒水、洗衣服等,即便是乱跑、乱拿东西、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这类活动,都是他们通过各种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接触周围的事物,就像不让孩子学习说话一样,会阻碍他们的成长。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孩子本能喜欢工作的特性,并且为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活动愿望,孩子也能在活动中掌握各种技能。
三、行走敏感期
俗话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宝宝一岁到一岁半之间走路都是正常的,当然也有个别宝宝发育超强可能会早些走路,但是我们不要强行还未发育成熟的宝宝走路。
对于初学走路的宝宝,我们不要给他们设置障碍,比如他们的腿发育强健有力了就不需要放在游戏围栏或学步工具了。外出也可以让宝宝走走路,但是他们往往走得很慢,也没有目的地,可能走着走着就停下来观察旁边的东西了。成人应该为了儿童的成长需要放弃自己的优势,走路放慢节奏,孩子停下来时便在一旁陪伴他。
走路对于2岁宝宝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如果到了三岁,正常情况下还总是抱着,便会阻碍他们的发育成长。
四、语言敏感期
在一岁大的时候,儿童就开始有意识的说话了,尽管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咿呀学语的状态。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2.使用词语阶段;3.熟练使用语法和句法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过程的开始和完成是在大脑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儿童听到语言就成了他们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自然的语言机制。他们不会觉得学习母语困难,深奥和简单的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没有难易之分。这种语言机制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整体。
随着成长,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和他身边的物品相关,便越来越希望掌握语言。他们希望能与别人沟通交流,但是语言匮乏而达不到目的,所以潜意识里会加紧学习语言,有了这种动力就能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在儿童1-2岁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正确的组织语言,1岁半左右时,他们发现周边的事物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使用“汪汪”之类的词表示狗叫的声音,即“儿语”。总之,我们要让他们尽可能多的与成人接触,并经常听到发音和表述准确的谈话,这对于儿童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内部秩序敏感期
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会出现一个秩序敏感期,将持续到两岁。儿童无法理解成人对于东西的移动和调整,所以当物品秩序打乱后,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外在的情绪反应,如果过了敏感期,他们感知到的混乱就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和心理紊乱的原因。
宝宝出生后第一个月就表现出了秩序的敏感性,比如,几个月大的宝宝对一些特定的事物特别喜欢,表现出很兴奋。等到宝宝大一些能够走路时,我们某些物品换到其他位置摆放,宝宝就开始哭闹,我意识到这是敏感表现,及时放回原来的位置,宝宝马上开心了。有时候他也会自己去调整,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还有个有趣的例子,宝宝洗澡的时候必须用指定毛巾和指定的方向洗澡。有些孩子睡了有护栏的床后再睡没有护栏的大床,便会出现极度焦躁不安甚至会生病。这些表现都证明了敏感性的存在。
儿童具有两种敏感性,一种是外部敏感性,即对环境的体验,另一种是内在敏感性,即自己身体不同部位和相对位置。这种内在敏感性不仅能区分物体本身,也能区分物体间的联系,使外部环境变成整体,各部分相互依赖。如果外部环境出现阻碍因素,孩子的敏感期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表出现异常,当环境改善后又会恢复。
六、模仿敏感期
1岁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儿童的四肢开始为进一步的协调做准备,个性也随之发展。我们都认为要为他们做出好榜样,那么在儿童开始模仿之前就需要为他们做好准备工作。
教孩子做一些简单家务或者重复性的活动时可以只做示范动作或者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被动模仿,即让孩子一味地有样学样。成长是一种自我的内在工作,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注意孩子内心的期望,不要打乱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有些孩子会发脾气、任性哭闹等消极的方式表达情绪,这种淘气其实是他们在表达愤怒和反抗,还有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模仿对象。
孩子情绪失调可能是早期与成人的对立冲突中受到了压抑。所以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真正需要并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