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念于老
于永正老师虽然2017年离开了我们,但今天再读他的书,仍然觉得就在他身边,一页页翻过,如同听他把自己积淀多年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故事娓娓道来,亲切、温和,活泼,本真,是我们来来回回弯弯绕绕中想要寻觅到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费尽周折想要取得的教学效果,在他这里,轻而易举的达到了。以至于,从教了十四个年头的我,在心底感叹,怎么不让我早点遇到于老师,早点读他的书,哪怕网上也好。但终究相遇,哪怕大师已去,他的精神永存,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永放光芒,照亮了我,照亮了他,照亮了无数个在小学语文教学路上迷茫的人。他的书籍,他的课堂实录,是他留给世间最宝贵的清泉,润泽着每一个干渴的语文人。
二、从传统作文到言语表达训练
百度查询于老师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 思考。这在他的日常,他教学的点滴都有详尽的体现。特别是作文教学,在八十年代,他都敢于质疑我们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三大弊端。第一传统作文教学以命题为主,而命题的形式违反了一篇作文产生的自然程序,第二传统作文教学重写轻说,第三传统作文教学化倾向严重脱离了生活的需要。指出弊端之后,他开始进行反思,开始寻找改革的方向,后来确立了以活动为中心,以交际为手段进行综合的缩写训练及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确立了改革方向之后,于老师又总结研究出了三条教学原则,即“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写作的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学会交际的原则;立体交叉、和谐发展的原则。”让我读来感觉到这是基于生活基础之上的,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下学会口头表达之后,再进行书面表达的这样一种训练。
后来于老师又研究出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即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说和写有机结合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我想或许我们现行语文书上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是这样来的吧。让学生通过交际化的活动,真正达到有为而说,最终实现有为而作。
三、从课例品评中见语文真味
本书的118-172面,收集的全都是于老师经典的教学课例,包含了识字写字教学课例、阅读教学课例、习作教学课例和口语交际教学课例四种。
细细品来,每一课都充满着灵动与智慧,看似随意又水到渠成。让人陶醉其中,啧啧赞叹之余又自愧不如,差之甚远。如翠鸟一课的教学片段中,课始先挑学生上讲台替老师写课题,写完问书写的小朋友写“翠”字应该注意什么?引出了翠的教学。并强调书写,让学生再次跟写。是于老的教学质朴之一。接着于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叫这种鸟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段“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绿色的外衣”从中归结出翠鸟头上和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翠就是绿的意思,老师在肯定评价了学生会预习,会思考之后又反诘“既然翠是绿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不叫它绿鸟?”进而把思考引向深入,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于老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启而不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诗句,抛出问题“为什么杜甫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说绿柳?为什么人们称竹子为翠竹,而不说是绿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考,加深了对翠子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对翠鸟也有了更加鲜明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字词教学和思维训练完美结合的典范。让我们从中见识了于老的教学技艺之高超,一问话,一引导,一招一式尽显大师水平。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识字教学化抽象符号为情景化呈现,重视了字词与画面与故事等形象化的联系,并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和书写的落实,强调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他的阅读课教学更是注重了培养儿童良好的读书习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要求学生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就这样长期训练,坚持不懈,让学生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的作文教学更是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备课,精心的教学设计,总是引领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跃跃欲试,不吐不快,激起了儿童强烈的表达欲望。就这样在一波又一波的课堂精彩中,把语文教学落实到了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的核心目标之上。
于老师的课,老师的讲解不多,看似质朴无华,实际上老师站位高,教得活,学生学得活,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确有收获。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而想要靠近大师的课堂,则需要在有所领悟之后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淀,不断积累教学智慧。希望未来某天,也可以像于老一样深入浅出、上出一课质朴无华却接近真语文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