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领读《象与骑象人》第5章——幸福来自何处。
“不求事如己愿,但求凡事顺其自然,如此人生就会顺遂自得。”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话语,引起了我对幸福的思考。
佛教及斯多葛学派教诲我们:追求身外之物,或强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场空。幸福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之物的执著,对一切采取接受的态度。不过,心理学近来的研究指出,佛陀及斯多葛学派可能有过度引申之嫌。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而且幸福有一部分是可外求的,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幸福究竟来自何处?要找寻到这个答案,我们就要深入理解幸福的两个原则,掌握幸福方程式,知晓一些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另外,谨防患上“奢侈病”,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幸福的两个原则
幸福原则1:进展原则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固然让人幸福,但这种幸福通常很短暂(可能有一个小时或一天的时间,会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当你发现成功在望,心里的感觉应该是松了一口气,一种事情了结、可以放松下来的幸福。
所以,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设定目标后,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我们都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幸福与满足。而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心里的感觉是走完漫长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时的如释重负,而不是欣喜若狂。朝着目标全力以赴,达成目标并不会让我们欣喜异常。当成功降临时,我们只是感觉到一点点短暂的幸福感,这是我们却不禁会问:难道就是这样?于是我们会忍不住去贬低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的努力根本是一场空。
幸福原则2:适应原则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在书中,作者以最幸运及最倒霉的事情——中得奖金高达2,000万美元的彩票和颈部以下完全瘫痪,对比分析了两者带给我们的影响力。
论述中,作者给出的观点是:不管你是中了彩票还是下身瘫痪,不出一年(平均而言),你就会恢复原有的幸福基准线。因为,人的心理对变化特别敏感,但是对于绝对情况,心理的反应就会钝化。前者如此,后者亦如此。
作者还指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只是事情刚刚出现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耐。我们很不善于准确地预测自己未来的情绪,往往会高估自己情绪反应的强度及持续性。
二、幸福方程式
心理学家发现,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选择的自发性活动。
其中,所谓的个人生活条件,是指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财富、婚姻状况及居住地等)以及自己能改变的事实。自发性活动则是出自个人选择,如冥想、运动、学习新技能、放假等。自发性的活动能带给个人更多幸福,不像适应原则,时间一久,人的反应就递减。
“幸福方程式”,是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它的书写形式为: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三、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
事实也证明,有些外在因素真的会影响个人的幸福。生活中有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不会完全受制于适应原则,但事情改变后确实可以让我们持久幸福。比如:
因素1:噪声
因素2:通勤
因素3:自我掌控感
因素4:羞愧
因素5:人际关系
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多寡。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开心快乐,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享有更多、更好的人际关系。
四、如何寻找幸福
这部分内容说到:在“心流”的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我想,这就是幸福之所在了吧。
与塞利格曼共同创立积极心理学的希斯赞特米哈伊,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很多人认为有一种状态比做爱之后吃巧克力还要令人陶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找到心流体验。
塞利格曼还清楚区分愉悦及满足感,最终让读者懂得了追求幸福之道:1.食色:节制愉悦,过犹不及。2.掌握自身优势,找到满足感(对人表达善意及感激,效果远比感官享乐活动更为持久)。
五、为何会患“奢侈病”
学习得知,患上“奢侈病”,主要是因为身陷炫耀性消费和面临选择的悖论引起。
炫耀性消费的本质:个人借由自己地位的提升来贬低别人。
避开炫耀性消费的措施:人要多休假,多“花”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要缩短交通时间,进行非炫耀性消费,方能获得更多幸福。
选择的悖论是什么:有了选择,反而让我们更不快乐,但是我们却很重视选择,而且处心积虑地要让自己有所选择。
最大化者常常不满意自己所做的决定,也比较容易沮丧、焦虑。
作为一个满足者而非最大化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这就是我对本章内容的一些解读。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出。
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