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问他的妈妈“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看电视,而我不可以呢?”孩子的妈妈回答道,“因为你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你将来长大了是要当科学家的,是要做研究的!”去年这个男孩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的数学系录取,年仅15岁。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前不久女儿在学校遭遇了校园冷暴力,被室友给孤立了。孩子回来情绪低落,详细的给我讲述了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起初,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的理解为因为性格的差异造成了友情的分裂。我安慰了一下孩子,告诉她真正的友谊不会这么脆弱,做好你自己就可以了。
周末孩子一对一的补习完毕,任课老师跟我反映说孩子这次上课完全不在状态,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事情好像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孩子掉进了情绪的坑里,智商几乎为零。
怎么办?先要把她从坑里拉出来!既然我跟她的沟通是无效的,那我就向外界寻求帮助。首先我找了做生涯教育的刘老师.她是一位非常热心、敬业的好老师,平时跟我家孩子互动比较多。刘老师给孩子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因为时间关系才被迫中断的,她告诉我孩子自己心中已经有答案了,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接下来我又带孩子去工作室体验了“三把椅子”,征询孩子的意见后我没有参与其中。我对“三把椅子”的认知来自于工作室伙伴的分享,大概理解为角色的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做完心理疏导后,按时把孩子送去了学校。孩子拒绝了老师的帮助,她说要自己去处理和消化。孩子她爸远在外地工作,他听后很不放心,要我带上几杯奶茶去寝室坐坐,找孩子的室友拉拉家常。老公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为我认为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全方位思考取最优。
权衡了半天,最后还是前面那个故事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做父母的种种担心都源于对孩子的不放心,害怕她自己不能独自去应付和处理眼下的问题。如果我们给予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相信她有能力去化解矛盾、战胜困难,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的外力去干预和左右,那么她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只有她对自己深度的认可了,才会获得能量的加持,快速的从情绪的坑里爬出来。
几天后,我接到了女儿的电话,我没有直接问她,只随口提了一下,问她感觉还好吗。她回答,还好啊!又过了几天,等她心情完全平复的时候,我问她那事处理好了没,她答已经过去了,她自己的观念转变以后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室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趋于缓和。
做父母亲的帮得了孩子一时帮不了她一世,最终还是要培养她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敢于放手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即便在成长的路上会有些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