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本书,选择了这本2023年豆瓣年度图书排位第一的书籍,并花了六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微信读书上把它读完。果然,排位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至少说明了有很多人选择读这本书,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这本书所吸引。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看标题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是一位快递小哥的工作记录,但第一章其实是作者之前在广州某物流公司的生活经历。作者详细地记录了在物流公司一年里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略带一点幽默的平铺直叙的风格吸引着对物流工作完全没有接触的我一口气读了下去。
在北京送快递的章节毫无疑问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吸引人的部分,尤其是在今天,网购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重心的一部分,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息息相关,让人忍不住一边读一边和自己的生活的经历、和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快递小哥、和自己进行对照和印证。作者没有用很重的描写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很直白的描述,反而更加深刻。
在第三部分,作者其实是把自己从实习开始,每一次的工作经历都罗列了一遍,这与标题不符,但读着读着,就觉得这部分必不可少,就如作者所说,正是前面的这些经历,才有了后面作者的那些行为动机、行为模式。也能看出作者对于自我与周围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这部分,才让我意识到,作者并不仅仅是一个快递小哥或者物流小哥,那些工作标签其实与标签背后的人毫无关联——他仅仅只是在那个时间点,选择了那份工作。事实上,作者的工作经历如此之丰富,从个体户从业者,到漫画期刊的文案,从加油站的加油工、便利店小工、烘焙店的学徒、熟食店的老板、自行车加盟店的销售,行业跨度之大,似乎完全没有延续性和发展性,也没有办法给作者贴上一个更加贴切的标签,但从作者自身的体验来说,也许这些工作标签都只是作为他的另一个身份,一个写作者的丰富人生经历的体验片段而已。
对于感悟的一些共鸣:
>>在高度疲惫的状态下,人是没有办法安静地思考的,更不要提写作。无论这种疲惫是来自于身体还是来源于精神。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虽然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物流、快递这样的体力劳动,但那些琐碎的、消磨人的心理资源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和人打交道,或者需要联系多部门的工作,才更让人疲惫。这种疲惫同样会让人心理能力严重下降,具体表现为只能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没法读书,甚至没办法看长视频。
这一点,在过去的2023年我深有感触,无论是身体状态最糟糕的情况,还是心理资源被耗尽的情况,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整个2023年,我一共只读了18本书,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网络小说,不太用脑的那种。大多数时候只想刷微博,刷短视频,其实我不喜欢刷这些,这会让我有一种明明感觉很累,而且越刷越累,但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一直到今年年初,也就是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状态才恢复了过来,不但可以看书、看长文章,还可以看电视剧、电影,甚至还想写一点什么。
看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这是因为身弱,所以藏不住神了。身弱,也会导致心有很多创伤,不停地躁动,特别是当身体虚弱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入睡,你只能通过不断地刷手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让自己去感受这种内在的躁动。心越来越激动,身体越来越虚弱,身体特别想休息,但心就是没办法安静,身体根本管不住心神,身体和心神持续的对抗拉锯,最终导致身心更加疲惫,身体越来越差。所以,古人说养心,诚不我欺。
>>过往的人生总是重重复复,交往过的人也重重复复,只是每次换了名字和样子而已。实际上人们没有个性这种东西,只有和你的关系。——这一点,我们经常会觉察到,我们把这叫做“情结”,叫做“投射”,叫做“家族遗传”,叫做“集体无意识”。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但改变是痛苦的,留在原地也许会持续痛苦,但这种痛苦也是有意义的,有收获的。所以改变与否并没有对错之分。像作者这样,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但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变,反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去体察那些存在,就任其存在,允许其存在,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最后,我对于职高生的刻板印象,被这本书修正了。并不是所有的职高生,都是头脑简单的人。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不走捷径,愿意去思考、去体验、去观察的人。就像作者所描述的“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就如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力建立在其多样性之上一样,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则建立在人们的精神多样性之上。”这是社会底层人民对于自身与生存、对于社会与存在的思考,这大概也是应对社会性焦虑的方式吧。不妨让我们保留一点希望。
——廖木空青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