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0:西医的体检和诊疗:把问题分解,一项一项检测,先摸清你的情况,再对症下药。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和技术,因材施教就容易落空。
分层教学:1.你要有很多套科学的测试手段,能够把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不同角度测试出来。2.教师要是得有本领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这是相当高的要求。
您先沉下心来研究一下学生状况可以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指标来分层,也就是说,您先研究详细的体检方案,先学会科学分层,再谈分层教学。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有人探索,而这种探索并不是只有等体制改变了才能进行的。探索者的特点是走在前面,而不是跟在后面等待外部条件的变化。
案例31:即使是最被人诟病的死记硬背之法,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只要你把它放到合适的地方,它仍然闪光。
因材施教也好,活动式教学法也好,都需要内外两方面的条件。
案例32:我们的教师,太喜欢单向地教导别人了,正像我们的官员,太习惯给下级发指示、布置任务了,大家都形成了思维定式。这需要反思。
案例33:即使我本人创新能力不强,只要我多向他人学习,积累这些小招数,我也能成为优秀教师,关键在于我必须永远处于“自己学习”的状态,而不是种处于“逼别人学习”的状态。
案例34:可不可以在英语课上适当选择一些英语广告的视频给学生看呢?
案例35:我们根本就不是把读书当成人生的需要,而是把读书当成“敲门砖”来理解的,这和科举时代的观念没什么两样。
有时候我提前把课上完,给学生留十分钟,让他们阅读杂志(我事先选一些杂志,发给学生),这其实就是“课内选课”,给学生一些自主权就是了。教师只要真的有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意识,即使不开选修课,你也能够做点事情,虽然此事可能微不足道,但若学生同时遇到几位这样的任课老师,对他的作用就大了,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不用唱高调就可以做到,唱起高调来,可能反而做不好。
课间操和体育课,我不赞成取消,而且光有这些还不够,重要是家长和教师不要在骨子里轻视体育活动。对体育态度,表面上是个体制问题,本质上是个文化问题。
案例36:课教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教师本人的素质和能力。有一种说法是,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案例37:这种课例,最大的优点是真实,这是家常课,不是特意排练好了演给人看的“实验课”“公开课”“样板课”。这种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而我们的很多公开课,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而是“展览教师”。这种展览风气非常不好,把教育异化成了一种类似商业广告之类的东西。我想这与上级搞的评比有很大关系。
案例38:西方国家把孩子从小当研究生来培养,看来此言不虚。他们不认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独立研究,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认为,即使小学生也有探究能力,所以他们选择探究式教学。
案例39:“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国教育比较善于大面积培养中级、初级人才,不大善于培养尖端人才,尤其不善于培养大师级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案例40:项目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展开,课程计划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学生在课程中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经验的累积。
很多研究生,完全没有研究思维,只会复制。我们教育的路子,似乎是把孩子从小就当成“文人墨客”来培养的,果然他们长大了多有小生之风。
教师有研究的习惯和能力,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有捕捉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融会贯通、随机应变的能力。
案例41:美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家长总是鼓励孩子,要求学校和老师也鼓励孩子。你行的,就算这里不行,那里一定行;就算现在不行,以后一定行。
西方教育是大拇指,中式教育是食指。在中国,听到的全是对大拇指的推崇;在美国,听到的却是对竖大拇指的担忧。
世界上不但没有绝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理念。
爱很好,不能溺爱;尊重很好,不能姑息;宽容很好,不能放纵;照顾个性很好,不能无原则的降低标准;因材施教很好,不能完全否定“一刀切”,否则影响学生社会化;如此等等。总之,我们不能忘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能盲目的跟着西方跑。西方有先进的地方,我们当然要学习,但他们明明走错的路,连他们自己都意识到错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跟随他们,而是为了最终超越他们。
感悟:
看完万玮老师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和王晓春老师的点评,突然间感觉自己置身于美国的教室,跟着很多同学一起上课、讨论问题,课后有专家点评。
其实,大家对美国的教育方式一直很好奇,很多人都向往出国留学深造,貌似国外的一切都是先进的,尤其是教育。我们发现美国的课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跟我们中国的现状差不多。虽然有好多可以借鉴学习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吹捧美国教育,一味地全盘接收,要学会去其槽粕,取之精华。
美国人把孩子从小就当研究生来培养,当科学家培养,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探究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知道如何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为什么这些年我们教师一直在提倡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我想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但是,很多教师虽然形式上做到了,但是本质没变,根本没有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真正含义。
我开始反思我的化学课堂,能不能学习一些美国教育的经验呢。比如:怎样在教学中开展真正的“探究式学习”?什么是项目式教学?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创新?能不能进行分层教学?跨学科教学怎样开展?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能不能把理科化学教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