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据说家门口的紫阳古街在搞什么嘉年华活动,原本想去凑一下热闹。及至到了,却发现活动可能已经结束了。
不过,因为是周日,又正好阴天,老街上仍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或许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心中正有些怏怏不乐,欲回家时,无意中发现靠近角落的一回廊处,一位年纪约莫70岁左右的老奶奶,坐在凳子上,悠闲地拉着二胡。
但吸引我的,并非她的琴声,因为她的演奏,也是平常,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而是她身旁、琳琅满目的各色传统工艺品,以及中间一幅醒目的锦旗,上面书写着“民间艺术永传承”七个大字。
那些手工艺品制作之精湛,实在令我惊叹。顶上拉着一根绳子,上面挂满了各色麦秸杆做的扇子。本色打底,中间用或蓝或红的颜色,编出不同的图案。最精致的要数那鸟儿,颇有栩栩如生的感觉,真不知是如何编成的。
在绳子的下方,用一根竹竿挑出,上面挂满了各色编织成灯笼状的小竹篮子,也是染着不同的颜色,底下还缀上一串串珠子作为装饰。还有各色类似香囊的缎袋子,上面或绣着蝴蝶、花朵等图案,或绣有文字,形状各异,可以看出花了不少心思。
长桌上则摆满了各色帽子,以及小孩子围的肚兜等小物件,做工细致,让人颇有种回到旧光阴里的感觉。
于是,和阿婆攀谈起来。得知她是临海附近黄坦山上的村民,这些手工艺品,除去一两件是她祖上传下来的之外,其余皆为她本人亲手设计并手工制作。不由得对她聪明的头脑及灵巧的双手赞不绝口。
老人家非常开心,同时也有些羞涩,谦虚地解释说自己做这些纯粹是因为爱好。一边拿起各色小物件,非常热情的介绍起来。
瞧,这是狗头帽,上面还镶有两颗黑黑的珠子作为“眼珠”,形状的确颇似狗头。因为古时候小孩子时常有多病多灾的,而狗是最贱命的动物,所以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这种帽子寄托了驱邪镇魔之美好愿望,希望戴上它的小孩子能平平安安。
而这个用黑布滚边,上面绣着粉色花朵的袋子,则是装钥匙用的。古时候的钥匙多为制成长条状,前端凸起的黄铜制品。装在袋子里,便不容易丢了。真是佩服他们对生活的腾腾热气。一个小小的钥匙都值得如此用心去对待,可见对生活的热爱。
那个五颜六色的,由一块块绣花的布拼凑而成的,则是坎肩。看似随意,实则相应的位置有对称、呼应。阿婆说,这是新娘子出嫁时,套在衣服外面的,主要起装饰作用。或许,这也是考古代闺中女子的女红之功力的吧,不由得暗想。
这样一个小小的坎肩,从设计、到选料、到绣花,再缝制而成,想必要花不少的功夫,穿上这个亲手制作而成的坎肩,自然有一份温度和骄傲。
阿婆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但她说其外婆、母亲便是其中高手。原来从小耳濡目染的,让她对这些工艺制作产生了兴趣;而天赋则是另一重要因素,像她的画工、剪纸都是有模有样的。
其母原为上海人氏,为避难而逃至乡下,后嫁与当地人。不知这里面还有多少离奇的故事,很愿意慢慢的听她讲述,只可惜有同伴在等候,不好逗留过久。
不由得感叹,东西虽好,但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安静地做这些费时费力的东西呢?
这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者多为年已古稀的老人。我心中不由得有些隐忧,不知这些民间艺术还能传承多久。
问及老人可有传人,她笑着说,曾有小学请她去教孩子们麦秸制作工艺,她已经带出了二十个小“徒弟”呢。这不,这锦旗便是学校送的。听到这话,我心下宽慰了许多。
传统工艺品既是漫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沉淀,它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衷心的希望李奶奶和爱好民间工艺的人士,能将它们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