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司开季度总结会,前面提到过的被门板撞到脸的同事x,全程拉着脸,一言不发。会后在他和领导的争执中才知道。原来是他觉得自己为公司各部门都付出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和理想中的收入。他说的最大声的一句话是,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公司不重视我?为什么我这么累,工资却这么低?
学心理学很有意思的点在于,遇到一件事就会想到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
我认为X的行为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现象来解释。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在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研究中,即使得分最低的人给自己的打分也基本在中等范围。
为了维持良好的自我评价,得出了自我服务偏差的概念,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觉知。
自我服务偏差一般会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也称为自我服务归因
已有实验证明,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认为你们关系幸福美满,是你的努力经营结果,而一旦感情出现问题或失败,你觉得是对方不够用心。
由此可见,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二、认为自己要比平均水平做得更好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比如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健康等等。
比如同事x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干了更多的事情或者工作表现更好,所以在绩效奖励方面应该得到比实际得到的更多。
三、盲目乐观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惨事情才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被神眷顾的孩子”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优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防御措施,比如那些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老司机们,在驾驶测试中失败的可能性是那些谦逊的司机们的4倍多。
盲目乐观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有些人满不在乎的刷信用卡,吸烟的人认为得肺癌的不会是自己。但是抬头看看,苍天放过谁,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不计后果的行为买单。
四、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这种效应让我们猜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与我们相同,比如我是撒谎了,可大家不都这样吗?比如某明星说我的确打玻尿酸了,可大家不都打了吗?
为了维持自我形象,而主观的在能力方面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这就是虚假独特性效应。(书上的概念,不理解)
总结一下:自我服务偏差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中发生的美好事情,但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我服务偏差会产生适应不良的影响,导致我们责备他人,或者因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而有受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