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在“读译问”中抵达深度理解

在“读译问”中抵达深度理解

——程翔老师《爱莲说》课例鉴赏

张爱敏

程翔老师的《爱莲说》教学课例,展现了一节扎实而富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精心设计的“读、译、问”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文字表层逐步走向文本深处,实现了从语言积累到文学鉴赏、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01夯实基础: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

程老师的课堂高度重视语言基础的落实。从字音纠正(“鲜”“噫”“蕃”“亵”的读音)、字形分析(“亵”字的拆解记忆),到书写指导(“颐”字的笔顺),再到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甚”“谓”“宜”“同予”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种对基础知识的严谨态度,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基。

尤为可贵的是,程老师的语言教学不是机械灌输,而是注重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如在指导“亵”字书写时,他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衣’字拆开,中间加了个‘执’字”;在解释“敦颐”名字含义时,他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查字典,培养工具书使用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习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02问题导学: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度理解

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程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内核。当学生提出“中通外直为什么要翻译成‘它的茎和干是直的,是通的’”这一问题时,程老师没有简单解答,而是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引申义,进而探讨莲花的象征意义。

在理解“不蔓不枝”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从“不过度依赖他人”到“不趋炎附势”,再到“有自制力”,程老师及时引导区分字面义与引申义,并用牵牛花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最令人惊叹的是,当学生将“出淤泥而不染”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联系起来时,课堂达到了高潮。程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理解“淤泥”的象征意义,实现了从文字到文学、文化的跨越。

03对比鉴赏:在形象分析中把握文本主旨

程老师对“菊、牡丹、莲”三种意象的处理极具匠心。他通过巧妙设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牡丹和菊花呢”,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

更深入的是,他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三种意象代表的不同人格取向:菊花是逃避者,牡丹是接受者,莲花是改变者。这一分析使学生理解了周敦颐的君子人格——不逃避、不迎合,而是以正直的品性改变污浊的环境。这种解读既尊重文本,又具有现实意义,使古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4文体关照:在手法辨析中渗透文学知识

程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文学知识,如对判断句式(“……者也”)的讲解,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对“说”这种文体的介绍等,都做到了恰到好处。

特别是他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表层意义与深层含义,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思维。这种将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有机结合的做法,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综上所述,程翔老师的这堂课,看似朴实的“读、译、问”三个环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智慧。它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不能止于疏通文意,更不能陷入机械训练,而应该在扎实的语言实践中,通过问题引导和思维碰撞,实现从文言到文学、文化的贯通,最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堂课的成功,在于教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准确把握,在于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在于对文本内涵的深度开掘。

感谢程翔老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场域: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共同走进文本深处,感受语言之美,体会思想之深,传承文化之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