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其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中还有大量的重要史实,可作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孔子崇尚人性的自我体悟、自我超越以及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为达到这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观点。
《诗经》的内容广泛,拥有政治、历史、自然以及人文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它作为一部审美结晶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缘情的作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即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用来观察风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用来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近则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并且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知识。】
孔子认为,《诗经》是最适合孩提时代教育的,它通过愉悦个体性情,对人的道德与思想情操进行熏陶,这种潜移默化,使人们在社会上逐渐知晓礼仪,树立道德观念,最终达到自觉遵循礼仪的境界。
“成于乐”是指音乐可以使人进入道德的最高层次,即人性的自由自觉。孔子在其他方面也提到,道德的最高层次在于自由与快乐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游于艺”是指学习“六艺”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在熟练掌握中获得一种自由快乐的心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对于修养道德这件事,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
孔子认为学习与修养有三种境界:普知、喜知、乐知。依次的三种境界,体现出学习与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是重中之重。
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一直是公认的美好的德行,《论语》中有许多言论对“孝”进行了精准的阐释,值得我们体会效仿。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我看到此处,心里的触动很大:如今的情形好像颠倒了,父母竭尽全力地照顾我们。
提到“孝”的话题,我想到以前的小学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内容是给父母洗一次脚。那时我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和奶奶照顾我的生活,所以我敢完成这次作业,给妈妈洗脚我也是敢的,要是我爸,就有些生疏,不敢开口了。
那次晚饭后,我准备好了热水,提出要给爷爷奶奶洗脚,他们坚决不同意。我央求许久,爷爷奶奶就是不同意,我说老师强制要求,每个人都得做的,我一阵熟练的“官腔官话”将二老的想法转变了过来。
奶奶让我先给爷爷洗脚,她去刷锅洗碗,奶奶觉着我受了苦头,天色一晚,我就会将此事作罢。可我是认真的,好好地给爷爷洗了脚,又好说歹说将奶奶拉到椅子上。
整个过程中,奶奶一直都在唠叨我,说我闲着没事干,但是我记得她一直都是微笑着的。
自从那次我给爷爷奶奶洗过一次脚后,到现在我也没给他们再洗过一次脚了,此后的家庭作业也没有提过类似的要求。在外地求学后,我们只能在过年的时候相见,平时只有我隔三差五地主动他们打电话。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自诩自己成熟了不少,懂事了不少,可我竟没有再想起给爷爷奶奶们洗一次脚!
给爷爷奶奶洗脚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应该吗?给爸爸妈妈洗脚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合适吗?我还真找不出理由来反对。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孝中必须要有“敬”,心中有“敬”才会有“诚”,才会谓之“孝”!
看到这里,想到我少年时期对父母是“言不听,计不从”,没少给父母添堵,但他们对我的关爱却依旧如故。想想这些,我感觉读《论语》有点“相逢恨晚”,没能早些领会这些道理。
不过,现在知道了也不晚,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将其化之为行动!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再次强调“敬”,又提出“不怨”的观点。
在我们和父母生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父母的年龄会越来越大,我们则越来越成熟稳重,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地流逝在慢慢转变,我们该照顾父母了,像以前他们照顾我们那样——唯恐哪些没有关注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惧。】
说来惭愧,到现在我还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年龄,更别提给他们过生日了。我可以说是“知道了父母的年龄,就要接受父母逐渐在老去”,但这显然有些牵强,我对爸爸妈妈的关心远远不够呐!
《论语》的感悟分享(一)就到这里了,希望能给诸位带来些许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