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多有道理呢?有没有什么科学研究可以来佐证呢?
今早我无意间听到万维钢老师的一则讲解,很有启发,分享给你。
这则讲解说的是“驯化的故事”。
我们看被人类驯化了的动物和它们的野生“亲戚”。比如说狗和狼、家猪和野猪。
你会不会觉得驯化了的动物长得更圆润一些,而更野性的动物更棱角分明一些。
那这种长相的变化,和被驯化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苏联生物学家叫德米特里·贝尔耶夫(Dmitry Belyaev),用狐狸做过一次驯化实验。
贝尔耶夫抓了很多野生狐狸,从中挑选出那些对人比较服从、性格比较温顺的狐狸,让他们互相交配,这样产生的下一代也是比较温顺的。
然后从下一代中再挑选特别温顺再交配,以此类推,仅仅经过了十代之后,就得到了一种驯化了的狐狸。而这种狐狸的长相跟野生狐狸有点不一样。
驯化版的狐狸身上长出了一块一块的白毛。贝尔耶夫又驯化了几代,发现狐狸的耳朵变软了,公狐狸的头还变小了,有点像母狐狸 —— 总体来说,被驯化了的狐狸长得更加圆润了。
从狐狸驯化过程中发现的特征,在人类身上也可以看到。
对比智人和当初的尼安德特人,也是智人的脸更短,牙齿更小,智人的眉骨也没有尼安德特人那么突出。
那么,这种驯化到底是如何影响动物的长相的呢?
2014年,研究者发现秘密就在于动物胚胎中的一种干细胞,“神经脊细胞”。这种细胞一方面会影响动物的牙齿、皮肤颜色,另一方面也会对肾上腺素起作用。
而肾上腺素恰恰与恐惧感和面对压力时的反应有关。肾上腺活跃度越高,动物就越敏感和暴躁。
把这两者结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神经脊细胞既决定了被驯化动物的外形特征,也决定了它们的肾上腺活跃水平。
我们选择驯化动物的时候,其实选择的是肾上腺素的活跃水平(肾上腺素水平决定了动物性格是否温顺),同步的获得的副产品就是那些外形特征。
如果说,狐狸是人工驯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如何被驯化的呢?
有一种可能的猜测是:人类是自我驯化的。
最开始,智人的人数不多,大家住的都比较分散。人们的地盘意识很强,需要勇猛的性格。
但大约在10万年以前,智人的人口密度突然增加了,很多人住在一起。
这时候需要的性格可就不一样了,不能光讲竞争,还得讲合作。
进入这个讲合作的时代,性情比较温顺的人就有了进化优势。
他更能跟人和平相处,他能跟人交易、互通有无,他还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这样的人社会经济地位也会更高,他就更能够吸引异性,他就更容易留下后代。
长期下去,性情温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会越来越温顺……
这就是人的自我驯化。
这个过程差不多就是:
人口密度增加 → 自我驯化开始 → 长相改变 和 更高水平的合作
好,关于“驯化的故事”讲完,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客观环境是最硬的东西。
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就会跟着变。游戏规则变了,人就会跟着变。
以上是生物和进化方向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的现实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
再一次,我们要承认“人是环境的产物”。
追求自我精进的一条,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做职场博主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接到有人留言:公司里,各种奇葩同事、领导,无心工作,只会搞事情,要怎么办。
我想,除了一些必要的自我保全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换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之中。
在更好的职场环境中,大家都明白合作带来的利益是最大化的,因此也会更有秩序感、更懂得尊重他人,强调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这种环境中“驯化”的职场人也更守规则、更懂边界。
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你才会真的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样,还有一些空间去实现自己内心的小小想法。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深刻的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