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唐睿宗想让李宪当太子,李宪推辞道:“三郎功劳大,可以安定社稷,理应当太子。”
李宪熟读史书,知道当年唐高祖朝李建成一家的下场,故而低调做人,辞让太子之位,得以善终。
李宪,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三郎”李隆基的哥哥。李宪天资聪颖,喜欢文学、历史、音律,为人友善,是理想的“储君”。
如果李宪生活在明朝,他绝对能当皇帝,还是一位“仁君”。但是,李宪偏偏生活在唐朝,如果他不识时务,别说继承大统,性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公元710年,李隆基、太平公主联手,除掉韦后集团,唐睿宗李旦得以继位。此时,按照常理,唐睿宗应该册封太子,以安定人心。
李宪是嫡长子,而且仁厚,能力、品德都没问题,父皇李旦很喜欢他,便让他当太子。李宪却拒绝了,连续上奏五次,辞让太子之位。
李宪对父亲说:“太平盛世,我可以当皇帝。但现在社稷处在危难之中,应该让有魄力的人继位,三郎才是最佳人选,我不能胜任”,三郎,就是李隆基。
古代王朝,为了当上太子,皇子们尔虞我诈,相互攻击对方,还没见过主动辞让太子之位的。难道,李宪不想当皇帝吗?
不。
李宪生存智慧很强,他熟读史书,对本朝历史相当熟悉,再加上自己的经历,他知道生存下来才是王道。如果一定要当皇帝,李宪非但性命保不住,估计一家都要遭殃,前人之鉴,不可不防。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处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家男子十几人。李世民开了“坏头”,此后唐朝每一次皇权交接,都伴随着流血与武力。
公元643年,皇子李佑起兵,被唐太宗李世民处死。太子李承乾也想重演“玄武门之变”,想让李世民当太上皇,结果被流放外地,郁郁而终。
唐高宗继位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权力,李唐皇室迎来灾难。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废掉皇帝李显、李旦,诛杀李唐宗室,唐朝差点改姓武。
到了公元705年,大臣发动神龙之变,武则天交出权力,唐中宗李显复位。很快,韦后、安乐公主又毒死唐中宗李显。李隆基、太平公主不愿坐以待毙,先发制人,诛灭韦后集团。
从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到公元710年诛灭韦后集团,80多年时间里,李唐皇室斗争之激烈、残酷,李宪都是知道的。
李隆基,号称“小李世民”,太平公主则是“小武则天”,都不是省油的灯,李宪要是当太子,可以预料到下场之悲惨,李建成就是前车之鉴。
李宪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还辞去司徒、扬州刺史、太子太师等职务,好好当自己的宋王。此外,李宪从不过问政务,也不与官员往来,每天在王府读书,研究音律,逍遥自在。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对这位低调的兄长非常尊敬,李宪上朝,可以不跪,还能赐给座椅。国外进贡的美食、药品、珍宝,李隆基第一时间送给李宪,兄弟手足情深。
公元742年,李宪病逝,李隆基哭了很久,追谥他为“让皇帝”,李宪的妻子为“恭皇后”。李宪的儿子李珊上表,请求收回成命,李隆基不答应,说这是大哥应该得的。
李宪深谙生存法则,他知道李隆基的志向,故而让出太子之位,从而保全一家老小,还能享受荣华。李隆基也感谢兄长的辞让,对他礼遇有加,兄弟没有猜忌。
皇室中,罕见地出现了脉脉温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