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哀伤干预中,治疗师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正念练习、情绪调节策略、重新建立持续性联结,以及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来缅怀所爱的逝者,等等。
问题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来访者,治疗师如何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1.
这就要谈到「哀伤双轨模型」了,聊一聊它是如何帮助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的,又如何进行具体的个案概念化、评估和干预。
有人讲,就这个模型来说,哀伤的个体和家庭成员都能够从中获益。
2.
在哀伤双轨模型中,轨道Ⅰ强调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功能,轨道Ⅱ关注的是与逝者的关系。当丧亲者应对丧失时遇到了困难,就表明丧亲者可能在这当中的一条或两条轨道上遇到了困难;要注意的是,评估和干预要同时考虑两条轨道。
也就是说,如果丧亲者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正常,却在极力回避对逝者的回忆,那么我们只能说轨道Ⅰ是正常的;如果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是相对平衡的,但出现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困难,那么我们只能说轨道Ⅱ是正常的。
同时考察两条轨道上的问题,可以帮助治疗师选用适宜的干预方法。
3.
说到这儿,还是来分享一个案例吧,要不然显得太无味了,对不对?
这位来访者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在那以后,他努力推行驾驶员教育,似乎他必须依赖这种活动来延续自己和儿子的关系;然而,这种对纪念儿子而做出的巨大投入也使他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因此疏远了妻子以及其他的孩子。
轨道Ⅰ上,来访者存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困难(比如经常哭泣、明显感到悲伤、家庭关系受损)是非常明显的,与他对儿子的纪念完全纠缠在一起。
轨道Ⅱ上,来访者与儿子的持续性联结非常紧密,这一点非常突出。
那么,基于哀伤双轨模型,这个案例的治疗计划和治疗重点是什么?
轨道Ⅰ上,治疗师专注于通过引导来访者的关注点修复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同时,帮助来访者制定其他的活动方式,比如身体锻炼和正念练习等来调节情绪。治疗重点在于,丰富来访者的日常生活,使他对生活能有更开放的视角。
轨道Ⅱ上,治疗师让来访者从多个角度描述或重述自己和儿子的关系。通过治疗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来访者的情绪更加稳定了,抑郁的情绪也减少了。
经过治疗,来访者谈论起儿子仍然会悲伤,但他可以正常地生活了。
4.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双轨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想留住对儿子的回忆这一愿望使他一直保持警觉和奔波的状态,以致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受困扰。
因此,轨道Ⅰ的任务是找到解决情绪失调的方法;轨道Ⅰ还强调,除了纪念逝去的儿子,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方面,这在轨道Ⅱ的治疗中也是有表现的。
5.
有研究者建议,治疗师同时考察两条轨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追随哀伤的轨迹——一种哀伤的干预框架》,西蒙·希姆辛·罗宾;《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刘建鸿、李晓文;《丧亲人群哀伤辅导的研究构思》,李梅、李洁、时勘、曾晓颖、曹燕、钟岭、王彩琴、林红、闫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