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国地位最高的间谍,也是战国嘴强王者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纵横家,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纵横家是最不省心的家伙,在乱世却如鱼得水,只手搅动风云,左右时代的格局。纵横家中地位最高者当属苏秦,配六国相印,率六国之军合纵抗秦,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半步,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却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
苏秦早年拜师鬼谷子,后游历诸国,但是却穷困潦倒,被人耻笑,因此闭门不出,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中的锥刺股就是出自这个时候的苏秦,苏秦在家苦读《周书阴符》,终于让他研究出一套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可以凭此游说诸侯,帮助其争霸天下。
于是,苏秦信心满满的出发寻找明主,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但是拥有正统的名分,苏秦本身就是周人,于是苏秦决定匡扶周室,但是,周显王不信任他,想带飞却不给机会,那只好说拜拜。于是将目标放在正在崛起的秦国身上,此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秦孝公已死,商鞅也被车裂,此时的在执政的是秦惠王。苏秦提出了他研究多年的连横政策,游说秦惠王兼并诸国,完成霸业。秦惠王并不认可苏秦的主张,并不采纳苏秦的建议,苏秦多次寻找机会诉说自己的韬略,都不被采纳,身上的钱财也渐渐花光,鞋子也只有自己编织。但是心中的梦想不曾熄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苏秦寻找下一个目标——赵国,但是赵国的国相奉阳君第一眼就讨厌苏秦,那苏秦也只能对赵国说拜拜。
经历了三次的碰壁和失败,一般人都已经失去信心了,但是苏秦一直在路上,未曾放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来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点——燕国,但是执政者是燕文公,燕文公也是一代明主,慧眼识英雄。苏秦也是真知灼见的帮助燕文公分析燕国局势,一针见血的指出燕赵结盟的巨大作用,燕赵交好可抵御秦国,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于是让苏秦拜访燕国。此时,天也在帮助苏秦,看他不顺眼的赵国国相奉阳君离世,他游说赵肃王,先指出赵国对秦国的威胁,然后分析秦国不攻打赵国的原因是怕韩魏抄他后路。但是秦国攻打韩魏却无任何阻碍,可以直逼韩魏都城,韩魏投降,秦国无后顾之忧,赵国离灭亡也不远了,提议,联合诸侯国,共同抗秦,赵国霸业可成。赵肃王采纳了苏秦的“合纵”战略,并出资让他游说其他五国。苏秦游说第三站——韩国,先夸赞韩国的长处,地势牢固,武器锋利,又有雄师百万,再说跪下侍秦犹抱薪救火,韩宣王也被说服。第四站——魏国,也是先夸赞魏国人口多,国势强,因为侍奉秦国,,被其他诸侯国瞧不起,一旦秦国攻打魏国,其他诸侯国也不会来救,魏国就亡了。魏王愿举国相从。第五站——齐国。先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没有比齐国更强大的国家了。又指出齐国离秦国遥远,易守难攻,大臣却想要侍秦,这是资敌啊。秦宣王也同意苏秦的合纵政策。最后一站——楚国,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39] 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
苏秦完成合纵联合,担任六国国相,佩六国相印,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为的国家长达15年。
这就是苏秦,春秋战国嘴强王者,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为什么苏秦又是春秋战国地位最高的间谍,是什么原因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甘心做一个间谍,祸乱齐国,欲知后事如何,晚上太累了,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