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人的愉悦和恐惧来判断一个人。愉悦是因为存在感被满足,恐惧是因为边界被侵犯。
每个人刷存在感的方式都不同。有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期待亲人一声“哇,焕然一新”,从而获得存在感。有通宵打游戏,期待“胜利”这两个字闪现在屏幕上,从而获得存在感。有对着PPT练习100次演讲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在这过程中,他拥有存在感。
当边界被侵犯,反应也会有不同。比如一只猫,它的领地来了另一只猫,它的边界被侵犯了,这只猫就炸毛,它就愤怒。当这只猫的领地来了一只老虎,它就不愤怒了,它就恐惧。都是边界被侵犯,这其中的不同是,对能力评估的不同。而不是情绪本身的不同。
焦虑也是恐惧,恐惧就是边界被侵犯。那么焦虑是什么边界被侵犯了?是目标被侵犯,被客观的时间或者主观的人、事侵犯了。这个目标很难实现,或者认为完不成了,就恐惧。持续的恐惧,于是就变成了焦虑。
羞耻感也是恐惧,恐惧来自社会的评论。
看一个人,不用听他说了什么观念思想,看他用什么方式刷存在感,因为什么而感到恐惧。
梁宁老师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就像一部手机,你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APP,而你的“内心边界”才是操作系统。经常有人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有时候不是你缺少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你不是缺少某个信息,而是缺少把信息落在行动上这个步骤。去做,去执行,在执行中真正的理解,吸收。真正的认知升级是落在行动上的,如果没有改变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你只是花了大量时间,获得了信息而已。
看一家企业的文化,你不能看他提倡什么,你要看他敬畏什么。看一个人的趣味,你不能看他喜欢什么,你要看他不能容忍什么。
看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看他做了多少事,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的“内心边界”是否发生移动,看他恐惧的有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