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以雄 小时候看见一颗种子发芽就能开心一整天的感觉再也回不来,现在面对花果树苗根本无法重现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满脑子工资、家庭、房市、股市,焦虑又压抑。

    人与自然的交流在消逝

    我时常在想,也实时地感受到当下我们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越来越疏远。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情,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毫无疑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 科技已经让人类变得傲慢且自大,对自然已然失去敬畏之心,或许中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民族、人种、国家级别的融合每个几百年是搞不定的。
    或者可控核聚变将会减少人类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但那估计也是上百年的事情。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人与自然的交流在消逝

    我时常在想,也实时地感受到当下我们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越来越疏远。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情,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毫无疑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 这个过程恐怕是难以逆转的,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出现,往往代表着另一种生产方式的消亡,除非人类不生产也能得到消耗品。
    我对未来科技是比较乐观的,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即将接触到可见宇宙的开端,可控核聚变也将很快问世,人类终将突破地球,当人类拥有星球改造能力后,现在我们看到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可能不值一提。
    但我对人性又是悲观的,或许等不到科技发展的那一天,人类就毁灭了。所以对自然有保护敬畏的共识将是人类能否存续的关键思想。
    在当下,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冲突越发尖锐,一场新冠就成这样,未来的地球冷暖期替换又会是什么模样,贫富问题如此严重,未来可能需要一场战争重新分配了,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传说中的田园生活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交流在消逝

    我时常在想,也实时地感受到当下我们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越来越疏远。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情,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毫无疑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 @以雄
    《刻意练习》的总结1目标2专注3反馈4跳出舒适区,个人认为不够完善,最重要的如何消除痛苦他没说,这这种痛苦确是影响专注的关键,很多人往往在第二步就倒下了,通篇只讲该做什么,而对心灵的痛苦却没有提及,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总结,还是以跑步举例。

    跑步是一种低认知运动,身体产生痛苦,肌肉群才会长出来,从而跑的更远。
    其他稍微高认知活动,比如练字,我用摹写(用半透明纸张对着描)这种最不费力的方式断断续续练了两年,但现在完全不想练习,对练字毫无兴趣。
    反思这段过程,我不自律吗?头三个月每天摹写半小时,后来也是断断续续时不时练习一两页,但就是没有培养出兴趣,后来才发现是方法不对,只有“临默”(对着字帖模仿默写)才能练好字。
    这两种方法区别在于前者毫不费力,而后着痛苦枯燥。刚跑步那段时间每天都是无比痛苦想放弃,而用摹写练字的头两个月每天轻轻松松,自然无法进步,无法得到心流状态,亲近感更是无从谈起。
    对此,我想说:对高认知活动毫不费力的自律无法进步,只有痛苦的自律才能进步。
    那么学习呢?阅读写作呢?人际交往呢?这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要想进步除了痛苦的自律,还需要类似临摹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目标→模仿→创造)。

    由此,关于学习、自律、心流、进步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费曼学习→痛苦自律→心流灭苦→进步。

    这只是个人总结,这种总结很好的讲述了方法、心灵痛苦的补偿(心流)、以及实际的收益。对比《刻意练习》,这种总结更适合普通人,因为刻意练习的研究对象都是低认知活动如钢琴、国际象棋、等竞技领域,这些领域目标易分解、练习者早就体验过大脑的奖赏——心流体验,正负反馈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对于知识学习、销售、口才等等高认知的活动,目标难以确定和分割、专注没有心流奖赏是难以为继的,且费曼学习差不多包含了124的过程。
    以上都是个人理解,现在准备用这种流程重新练字,两个月后如有效果,我会发一篇文章,然后通知你。
    一起进步,加油。

    自律是一道伪命题

    所谓自律、自控力等等其实都是伪命题。自律与懒散从深处来说都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毒药。自律和懒散同属于人的自身欲望,当那个当下,哪一方欲望占强烈地位的时候,行为就趋向于哪一种。懒...

  • 网络上流行的自律方式没有一个不痛苦,用意志力压抑的行为只会留下痛苦的回忆,而随着自律计划的深入进行,每执行一次痛苦就加深一分,厌恶就多一分,而需要调动的意志力就多一分,自律越严格反弹越强烈。有人开始放弃,对自律对应的目标内心深处产生厌恶感。而有的人还在坚持,直到在自律过程中产生心流状态,从此对目标有了一种内心上的亲近。最后、外界的正向反馈给坚持的人带来更多的动力。
    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大概一个月,每天40多分钟(从从不运动到喜欢上跑步),后来每天都能5公里跑下去,同事都说我很自律,我笑了,我喜欢啊,在跑步这一运动中,现在根本就没有自律过自己。
    所以自律也不能说是伪命题,只是网络上的自媒体误导人,总是把时间定死,以此获得关注,但真正能持续的自律其实是不存在的,驱动你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外界看到的是自律。
    所以,我支持你对自律这一词语的排斥态度,但也不能说自律是伪命题,因为在培养对目标的喜好时,在对目标难以进入心流状态时,前期自律是必不可少的。

    自律是一道伪命题

    所谓自律、自控力等等其实都是伪命题。自律与懒散从深处来说都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毒药。自律和懒散同属于人的自身欲望,当那个当下,哪一方欲望占强烈地位的时候,行为就趋向于哪一种。懒...

  • @水藝堂主人 是的,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认为这是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可是我一直无法理解和认同,总是抱存侥幸试图蒙混过关,但是现实确是一次次打脸。
    (有时候,固执的人真的是无药可救😂)

    自律的“副”作用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但是自律也有副作用。 自律不一定取得成功。自律的人不一定会取得事业的成功,你可以每天严格要...

  • 自律只是表象,不深究其因,到头来只是依葫芦画瓢,强行的自律就如画出来的瓢,有模有样却终究毫无用处。

    真正的自律是由价值观为中心,内心的渴望为动力引导,逐步形成的有正负反馈的作息习惯。这种自律是最完美的自律,是有足够的心流体验消除一切痛苦。但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在做着毫无乐趣的工作以换取生活必需品。
    把自律作为目标,得到的只是毫无动力的作息习惯,没有动力的行为只是消耗精神力。
    以成就为导向,相对来说比以自律为目标更实际更具有可持续性。(亲身体会)

    另外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的,但并不严谨,因为愤怒和痛苦是两种情绪状态,它们是有区别的,而人能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远不止痛苦,比如麻木忧郁开心同情等,只是由于语言的低效能和神经科学才刚刚起步,无法对由体内上百种激素混合而成的情绪做出准确分类,而用“痛苦”作为一个大类,但这明显不合适,因为痛苦和愤怒是两种情绪,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不明显,无能为力这个结果的确认,在精神层面可能会产生痛苦、愤怒、解脱、放松、麻木、忧郁等等情绪/心态。
    个人见解,一家之言😀

    自律的“副”作用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但是自律也有副作用。 自律不一定取得成功。自律的人不一定会取得事业的成功,你可以每天严格要...

  • 120
    万物方法论:“匹配原则”

    在《认知觉醒》对深度学习这一章节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者说的"匹配”原则。 说道匹配原则让我不禁想起的是冰山模型:这一个深度剖析表面与本质的框架模型!冰山模型是美国[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