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高一九班 李佳怡
    《谏逐客书》读后感
    近来学习了《谏逐客书》这篇古文中的驳论文,颇有感触。全文紧紧抓住秦王企图统一天下这一最大的欲望进行剖析,陈述利 害,论证切中腆理,论据无懈可击,使得骄横一世的秦王收回成命。李斯在当时这一上书改变了历史进程,但也因此又为秦朝添上一笔历史的败笔。
    李斯相秦,用他的“鬼点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比如统一文字,秦国小篆成为国家通用文字,再比如焚书坑儒,烧掉除医、工之外一切书籍,杀光天下儒生。应该这样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同样,嬴政的万世骂名,也有一半是这位相爷出的坏主意所招来的。而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最后却被“腰斩于市”,所以,李斯这个人身上很有故事性、戏剧性,历来是人们谈论的热点人物。
    李斯紧扣 “ 纳客有利于 统一天下 , 逐客可能导致亡 国” 这一秦王最关注的间题来展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到许多论证手法,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有不乏枯燥,生动有趣,在于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作者用泰山、大河、大海比君王 ,以土壤、细流比喻百姓。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细小的土壤堆积而成汹涌澎湃的河海是涓涓细流汇集成势。以此说明做君王的,不可拒绝广大老百姓,才能昭明他的功德,遣词成句中运用铺陈、排比、对偶、反谙等修辞手法,采用了“ 翠凤之旗”、“明月之珠”、“夜光之璧”、“ 江南金锡”、 “西蜀丹青”等文采斐然、富有美感的词语,无比生动鲜明,令人目不暇接,百读不厌。
    李斯这篇上书在说理中极富有说话的技巧,同时又蕴含着艺术价值,是点缀在历史长河中的宝珠,全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采用由远及近、自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论证方法,又是一篇驳论文的经典之作。

    9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高一九班李佳怡《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本人特别喜欢宋朝的两个皇帝:宋仁宗、宋徽宗。这两位皇帝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宋徽宗擅长书画,放在现代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大艺术家,其自创的瘦金体至今流传于世;宋仁宗政治搞得好,在他实行仁政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祥和清明,历史上称之为“仁宗盛治”。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太华丽的辞藻,却字里行间塑造着生动形象的人物,一一讲述着宋仁宗和他的精英朝臣的故事。
    在宋仁宗统治期间,可以说在文化上一片繁华,毕竟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出自宋仁宗在位期间,而仁宗知人善任,更有许多名垂千史的辅佐大臣,比如范仲淹、晏殊、包拯,欧阳修等。
    本书开头便写了狸猫换太子一事,宋仁宗其实是刘娥的侍女私下被皇帝临幸所生,刘娥借此便将仁宗收养到自己名下抚养,直至宋真宗薨逝,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在新代大臣范仲淹等人强烈要求太后还政的情况下,太后刘娥临终时还政与仁宗,至此,仁宗身世秘密被揭开。在历史上,由于刘娥垂帘听政,逐渐走向权力舞台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仁宗与刘娥情感深厚自小便由其抚养长大,文化熏陶皆受其影响,其实骨子里还是感恩刘娥这个养母的,尤其是后来得知刘娥如何安顿自己的亲生母亲,特备是在刘娥精心养护其生母尸体才让仁宗得以知晓他的生身母亲真正的模样,仁宗追封谥号,这便得以体现仁宗心中的“仁”。
    宋仁宗个人修养很高,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善听谏言,宽容大度,尤其在专职皇权的笼罩下,仁宗的“仁”显得尤为突出,朝堂上,文官谏臣直言上书,连唾沫星子都喷到皇帝的脸上,而仁宗却十分宽容大度,用衣袖擦擦脸,示意继续。在那时,朝臣不断约束皇帝的行为,皇帝对此并未感到厌烦,大多时候是包容的,时长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时期朝臣大多品德高尚,心中有大志,愿和皇帝一起共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蓝图。所以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清明祥和的。仁宗也极其体谅百姓,经范仲淹上书要求派使者沿路查探灾情,他对皇帝说:“如果皇宫里的人半日不吃饭,会是怎样的清醒呢?”仁宗悲天悯人,可怜百姓食不果腹,而范仲淹的一番话正触中他的内心柔软之处,于是命范仲淹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且一并查探灾情。
    宋朝以文人治国,文官是集权统治的基础。因此在宋仁宗亲政后,即举办了一次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仁宗上朝最引人注目的一场科举考试是在 1057 年,这次科举又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欧阳修,在这场科举中展露头角的人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人。以这场科举为标志,宋朝的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仁宗朝时期,发生了第一次朋党之争,主角是范仲淹和权相吕夷简,这种士大夫之间的摩擦是因为二人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的不同,慢慢的,二人背后的各派党羽结党,最后的结果是仁宗在权衡利弊下贬谪范仲淹官职,流放出京,其实在古代,士大夫常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契合而进行结党营私,进行党派之争是很正常的,在各个朝代都常常发生,但稍有不慎,战势扩大,常常会是朝政混乱,政治腐败,轻则削弱国力,重则导致王朝走向衰落。
    在仁宗统治时期发生的影响力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西夏之乱,这场战争最合的结果是议和,签条约,宋每年要向西夏献上三十万岁币以换取和平。其实这场战争的结果也与宋仁宗的政治理念有关,仁宗主张施行仁政,又有与道家理念契合的无为而治,主张和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无休止的痛苦和贫穷,体恤民生是仁宗心中的仁爱之处。当时,宋朝商业发展繁荣,当时出现了交子、早市、夜市 、榷场等,以商业上发展的目光来看,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进行无休息止的战争是不划算的,民不聊生,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人们没有经济来源还饱受战争之苦,如每年花一点小钱去换取一年的商业繁荣发展是不足惜的,这对宋朝百姓来说是笔划算的买卖。
    仁宗统治下的宋朝是值得仰视的时代,虽说在军事上屡屡败退第一次统占中原的中原王朝居然向边疆的戎狄称臣,让后人觉得蒙羞;却在文化上,造就一番盛景,可谓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皇帝宽容仁厚,大臣忠言上谏,造就繁华盛世。宋仁宗不算一个出名且满腹雄韬武略的皇帝吗,其统治时期也不算中国史上著名的繁华盛世,但就是这样一位仁厚的皇帝才配的上“仁”的称号,才能开创一代文化繁华盛景!

    高一9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四课

    “慎独修身,达志兼济” 应是儒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儒学之学,《论语》之学,是修身之学。孟子主张人在贫穷的时候独善其身,也就是“慎独”,保持自身的品德修养。何为“慎独”?《...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三课 修齐治平

    在古代,士子一生所追求人生理想基本模式,也是当今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四级阶梯,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曾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第一课读后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道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身上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古文佳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天下人民的抱负...